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嬗 变 ——来自重庆市云阳县“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报告

云阳

引子

2018年春末夏初,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

我伫立在云阳长江大桥桥头,再一次以惊奇的目光近距离地打量这座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滨江县城:

侧卧于磨盘寨下的“龙脊岭公园”,宛若一条跃跃欲飞、且又柔情万种的巨龙,将满目苍翠的云城揽入怀中,怡静而娴雅;

一条条大道犹似整座城市的血脉经络,和着奔流不息的车流人流,自然而又悠闲地舒展开来,繁华而有序;

万里长江自西向东逶迤而来,在此与高峡平湖尽情相拥,绕城而过,碧绿而幽蓝……

我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双眼。

这儿,就是那座16年前从距此32公里以外的那条人称“独肠子街”的老县城搬迁而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凤凰涅槃”的移民新城么?

这儿,就是那处在三峡百万大移民中承载过动迁16万人口、整体搬迁一座县城以及23处农村集镇、181家工矿企业之重的火热战场么?

这儿,就是那颗在不算太长的时间内先后撷取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八顶桂冠、熠熠闪光的“三峡明珠”么?

信步于宽敞通透的滨江“环湖绿道”,从号称“世界之最”的万步云梯拾级而上,驻足于杏花路中端的云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所在地的行政办公大楼,但见楼外树木葱茏,花香阵阵,鸟鸣蝶舞,煞是幽静。

可定睛细看,却让人顿生几分诧异:这个拥有137万人口大县的“中枢神经”,整幢大楼却有着一种“庭前冷落车马稀”的感觉。

这时正好有人从大楼出来,我凑上前去问个究竟。

“你若想知道云阳的机关干部都到哪儿去了,那你就到乡村去,到农家去找答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从全县抽调的1.5万多名干部职工是如何在参与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大决战。”

为了求证他的话语,笔者一连数日披风沥雨,行进于大江南北,去追寻他们的深沉步履,聆听他们的心灵感悟,品味他们的苦辣酸甜,分享他们的精彩人生。

第一章:走最远的,看最穷的,解最难的,带着感情真扶贫

使命与担当的高度契合

(1)

2015年7月28日这天。云阳县城的好些街头巷尾及居民小区,出现了一幕幕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场景。

从大清早开始,由县委、县政府统一抽调的162个工作队、500多名工作队员打起被盖卷,提着行囊,带着衣物分赴160多处扶贫攻坚主战场。

妻室儿女、老爸老妈伫立于晨风之中为亲人们送行。

一些不谙世事的小孩依偎在爷爷奶奶怀中,瞪大眼睛瞧着年轻爸妈忙碌的身影。当他们的爸妈走上前来在他(她)们粉嘟嘟的脸蛋上留下深深的吻痕甚至泪痕、即将乘车离去的时候,他(她)们才似乎终于明白了什么,“哇”地一声哭出声来:“我要爸爸!”“我要妈妈!”

而老爸老妈们也在车窗外不停地告诫儿女们:“好好干啊,别牵挂家头,别惦着孩子,干好了,完成了任务再回来!”

即将离去的儿女们也在不停地告慰爸妈:“因为我们要吃在村上,住在村上,干在村上,平常有很严格的请假制度,不可能经常回来看望你们,你们就多加保重吧!”

这一幕一幕,不禁使人想起当年“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一样的豪情,甚至还有着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就在几天前,云阳县委、县政府就作出统一部署,全县28名县级领导除了直接指挥调度两个“战区(贫困乡镇)”,还要结对帮扶4个贫困家庭;160多位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除了打扫份内160多处“战场(贫困村)”,还要结对帮扶5个贫困家庭;统一抽调进村入户的500多名工作队员除了做好所在贫困村的扶贫攻坚,还要直接结对帮扶3个贫困家庭。

这就是县上为这次扶贫攻坚大行动量身打造的“453工程”。

从此,全县按2014年新一轮摸排调查建档立卡的33598个贫困户、12.5万多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终于“名花有主”了。

重任当前,“军令如山”。没条件可谈,没价钱可讲。既然扶贫攻坚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特殊战场”,各个方面乃至每个人,都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份儿。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需要众多的干部及各路“诸神”沉下基层,深入一线。于是,有的县级部门一下子几乎就成了一座“空城”;

不知源于何时,在与云阳干部交谈之中,诸如“战区”、 “战场”、 “战斗队(工作队)员”这些既感到新鲜而又久违了的“关键词”,便成为当地频率最高的“口头禅”。

这种久违的场面与氛围源于2015年6月18日召开的“贵州座谈会”。这次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向全国发出了在2020年前实现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战斗动员令。各有关省市主要负责同志也向党中央立下了“军令状”。

同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人们注意到:同半年前“贵州座谈会”之比,中央已明确提出将“扶贫攻坚”上升为“脱贫攻坚”。

一字之变,重若千钧。

“军令重如山”。

“军中无戏言”。

党中央的号令如一声春雷,震动了神州大地。

云阳县委、县政府凭着高度的政治敏锐和神圣职责,闻风而动,雷厉风行。就在中央号令发出后的第4天,县委常委“一班人”带着“必须把全县贫困现状摸清楚、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弄明白”的具体要求,带着10个脱贫攻坚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找答案,然后确定目标,细化方案,制定政策;

中央号令发出的第7天,即2015年6月23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全县脱贫攻坚作出周密的部署,全面的安排;

6月29日,县委又一次召开常委会议,听取由全体常委率领的10个调研组专题汇报,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地制定出《云阳县扶贫攻坚实施意见》;

7月22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其规模和规格都为近20年罕见的县、乡、村“千人干部动员大会”。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从县级机关统一抽调的第一批162个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以及500多名工作队员必须在会后一周之内、即7月28日前打起被盖卷儿,到达指定位置,进入实战状态。

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显平与我谈起这次脱贫攻坚的感受时说,以我从事三十年扶贫工作的经历看,以前的扶贫工作就是填填表,问问话,摸摸底,建个卡就算完事了,真正把扶贫政策落到千家万户,把扶贫举措送到具体的贫困家庭做得还是不够的。所以,扶贫工作前后开展了几十年,就像一位病体缠身的人产生了“抗药性”,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段时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农户当不当贫困户“无所谓”的思想。但这次脱贫攻坚中央是下了决心、动了真格的了,从中央到地方,其广度之大,力度之深,手段之强,政策之精准都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作为“扶贫人”,我们既从内心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又感到脱 贫攻坚的春天到来了,农村大变样、农业大发展、农民大翻身的春天到来了。

(2)

山道弯弯,重峦叠嶂。

当云阳参与脱贫攻坚的不少工作队队员带着神圣的使命与担当踏上征程,走向大山深处,走向贫困农家时,心中总是涌起一种深深的自责与莫名的愧疚。

在7月22日那次“千人干部动员大会”上,几位县领导的讲话显得是那样的情真意切,那样地让人刻骨铭心。

县委书记张学锋虽是外地人,但在云阳已任职数年之久。情感深处已经融入到云阳这方热土,融入到云阳人民之中。所以,他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既是那样地动情动感,又是那样地客观冷静:

“习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我县按2014年人均收入2736元的贫困线来算,还有3.36万户、12.5万名贫困群众,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贫困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发展不足、发展不快造成贫困,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发展来消除。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我县要加快建设山川秀美、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生态经济示范县’。如果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这个短板不能补齐,何谈‘人民富裕’?何谈‘生态经济示范县’?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扶贫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我县一些地方贫困程度还很深,不少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前段时间,我到一些乡镇调研,尽管事前我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在进入几户困难群众家中后,所看到的贫困状况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说心情十分沉重,久久不能释怀。他们那种贫穷的状况,可以用‘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些词语来形容。我相信,当时在场的每一位干部,都和我一样感到揪心,感到责任重,压力大……”

讲到这儿,张学锋停顿了许久、许久,再也讲不下去了……

他最后环顾四周,激情高昂:“对待困难群众,我们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要扎扎实实地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少贪锦上添花的虚名”。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一位县委书记拿出“掏心窝子的话”,向全县137万父老乡亲坦露的心声。

刚从乡下调研归来的云阳县委副书记、县长覃昌德,则将自己一腔真情实感和不尽的深思揉进了他在“千人动员大会”讲话的激情之中:

“扶贫工作连着党心民心,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基础工程、发展工程。是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岗位职责、应尽义务,因此要带着感情、凭着良心抓好抓实。带着感情抓扶贫,需要这样三种情怀:一是要有对党和国家的赤子情怀,党中央向世界庄严承诺2020年如期脱贫,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之奋斗;二是要有对人民群众的公仆情怀,人民是我衣食父母,我们要常念百姓冷暖,常思百姓疾苦,倾听群众心声。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贫困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充分,有的甚至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们要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深入每个贫困户了解真实情况,万万不可做表面文章,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三是要有干大事业的创业情怀,大家一定要有‘情注扶贫村,汗滴扶贫路’的思想自觉,有‘不拔穷根不收兵,不改面貌不撒手’的工作勇气,真心实意在农村干出一片新天地,趟出一条致富路;

“凭着良心抓扶贫,要做好三个坚守:一是坚守人性良知,这就是知道耻辱,知道愧疚,知道感恩,懂得回报;二是要坚守社会良知,我们即将下去的地方都是全县最穷的地方,要帮扶的是最穷的家庭,要解决的又是一些最棘手的难题。因此,走最远的、帮最穷的、解最难的,也是县委、县政府对你们工作的最基本、最直接的要求;三是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政为民就是我们最大的职业良知,我们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以及这次肩负的使命和重任有一种敬畏心,有一份紧迫感,绝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县委书记、县长在会上的讲话既是谆谆嘱托,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又是记记重锤,敲击着每个人的灵魂。既是一杯“壮行酒”,又是一副“清醒剂”。

从此,“带着情感去扶贫,带着良知扶真贫,凭着良心真扶贫”这三句话,成了云阳县扶贫工作队员们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经常出现在全县扶贫攻坚的大小会议上,出现在向贫困群体政策倾斜的“顶层设计”中,出现在“明月与清风共长天”的农家院坝里,出现在工作队员们挥汗如雨行进于访贫问苦的崎岖山路上。

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云阳人不是把自己关在机关大院内挖空心思做表面文章,也不是绞尽脑汁变着花样搞形式主义,而是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都浓缩一个“真”字上,令苍生为之动容,让大地为之震撼。

有了这个“真”,人们可以客观地回望历史,从内心深处理解云阳的贫困状况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嘉靖年间编撰的《云阳县志》曾如此这般描写当时的地貌特征和生存状况:“山峻而陂,川陷而深,其顷田俱依山负壑而垦治,非有沃壤如平原一望者也。故雷雨则满盈,名曰‘雷公’;雨泽则有秋,名曰‘靠天’;一遇小旱,尽为赤壤……”从而更加冷静地、全面地探寻借鉴历史,紧盯短板,增添措施,坚定信心扶贫攻坚;

为了这个“真”,让人明白和知晓云阳人是多么地勤劳和坚韧:三峡大移民、新城大建设、老城大搬迁,城乡大统筹,硬仗、险仗、恶仗一场一场接着打;难题、偏题、怪题一道一道接着攻,终于赢得了“三峡移民看重庆、重庆移民看云阳”的美誉度,也干出了云阳人“能干事、会干事、肯干事”的精气神;

围绕这个“真”,引导人们客观公正地看到自己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还有顾此失彼、“老牛拉大车”式的决策失衡,看出我们的实际工作与人民群众殷殷期盼的距离尺度,感到至今仍头顶“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无奈与尴尬,给人一种“后来者居上”、“知耻而后勇”的激情与冲动。

一个“真”字就是一面旗帜,将从不同的单位和部门抽调而来的500多名将士集合到同一辆战车之上,朝着同一个伟大的目标急速挺进。

今年5月8日,我在泥溪镇枞林村见到的向家玺,皮肤白皙,身材高挑,气质文雅。

她现在是泥溪镇枞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去年2月,当县委组织部将她抽调到这个村作第一书记时,她心里一样没底儿。

她一直随父母在城里长大,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学校毕业即参加工作,分配在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工作,任务比较轻闲,上下班也较有规律。可以说,以前坐在办公室提及农村、农业、农民,也只是一种概念或者想象。

这次要直接去农村工作,而且面对的是48个贫困户,必须按照上面的统一要求,如期脱贫并将接受严格的验收,而且自己要在那里呆上一年或者更长时间,“我能行吗?”

她在内心深处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

可又转念一想,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组织在关键时刻把这么重的一副担子压到我的肩头,这是对自己的充分信任和肯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干就得干好,干出成绩来。

驻村伊始,她决定带着感情、凭着良心、揣着良知去与村上的父老乡亲打交道。

如何让农民认识、认可并接纳我这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这是下村工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比如你如何与农民打招呼,怎么称呼他们就大有学问。无论见到谁,你千万不要喊:“喂,老头儿”或“老张”“老李”,年长一点的,你得称他(她)为“某老辈子”、 “某大爷”、“某大娘”、“某伯伯”、“某孃孃”;年轻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你得称他(她)“某大哥”、“某大姐”、“某小妹”、“某兄弟”,如果话不投机,他(她)可能掉脸而去,把你晾在一边;如果话语相投,对方才会把自己的“心里话”掏出来,从“家长里短”引出真话、实话、“一家人”的话。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自己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真情实况弄到手,否则一事无成。

向家玺还特别向笔者透露出她与群众打交道的几个“小秘密”:如果你去某户人家访贫问苦,明明木凳上布满灰尘,你得装作无事一样坐上去与主人家亲切地聊东聊西、问长问短,对方会觉得你没有嫌弃他、鄙视他的意思,直接把“心窝子的话”掏出来给你讲;有一次,她在农家吃饭,因好些农家没冰箱,炒出的菜有点馊味,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不再下箸,但绝不能说这菜“不好吃”,否则人家会觉得“老没面子”;她常常想起毛泽东主席1927年3月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粪……”

与农民交道多了,感情便自然而然深厚起来。从此以后,她每次下村入户,农民将她当作亲闺女,把最想说的话给她讲,把最好吃的东西给她吃。有一次,她与另一个工作队员到一位贫困户家,主人家给她们每人端上热气腾腾的5只荷包蛋。盛情难却啊,她同那位工作队员一边吃着荷包蛋,心里同时涌起一阵酸楚:我们的农民兄弟太纯朴、太可爱了,如果不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消除贫困,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与农民群众交道多了,心灵自然而然更加纯净起来。2017年3月,也就是向家玺到村上任的10多天,她同村干部一道前往全村最边远的一个贫困户家走访。

位于10组的这个贫困家庭,户主叫方绍华,因患糖尿病、肺结核丧失劳动能力,儿女都已在外打工成家,一家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在妻子凌希英的肩头。去年新年刚过,老方病情加重,差点儿就“挂了(去世)”。他家本可享受D级危房改造的扶持政策,因缺劳动力、精力,也缺财力,所以不愿进行危房改造。理由十分简单:我得的是肺病,住在高山森林多、空气好,有利于疾病康复;我这儿山场大、土地多,人均3亩多地,种粮食划得着,不得挨饿;再就是资金欠缺,房子盖起来,会倒欠一屁股的债。

因此,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无功而返。

面对这根“难啃的骨头”,向家玺决定亲自出马。

原来只听说方家离村中心很远,可再远也得去。上山那天,她同其他工作队员一道,早上8点钟就出发,谁知,她不知爬了多少面坡,翻了多少道岭,还是没有看到方家的影子。

头上烈日当空,脚下杂草丛生,背上大汗淋漓,好几次她想坐下来歇歇脚再走,可时间不等人呐!

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她终于来到了方家。经过几个小时的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终于说服方家,答应按村里统一规划改造自家危房。

下山途中又是一个多小时的奔走。

回到村上,经过集体讨论,村上为其上报了生态搬迁房屋建设的申请并很快获批,他家及时建起两室一厅的住房;与此同时,考虑到他长期患慢性病又不便上医院住院治疗,村上让他享受了县上独创的“居家康复医疗救助”政策,每个月可享受400多元药品补贴,由签约医生按时送药上门。

去年7月26日,向家玺与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一道专程前往方家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她从方绍华一家愁容变笑容的转变中获得了一丝心灵慰藉。然而,让老方一家走出困境的“引路人”向家玺,那段时间却感到两腿膝盖骨钻心般地疼痛。她晚上利用“艾灸包”缓解一下疼痛,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走东家,串西家。

从去年2月到村至今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全村48个建卡贫困户她坚持每周要去回访一次,全村482户人家除去无主户,她走访了300多户,占应到户的95%以上。以前走访贫困户时她害怕恶狗,而现在,绝大多数农家养的狗见她来了,也亲热地晃动着尾巴……

她越是不停地走越是感到腿疾的严重。原以为是路走多了出现的一种正常的伤痛反应。可直到去医院一查,医生告诉她:你两腿膝盖骨半月板损伤,最好少走路、多静养。

可是,当她看到枞林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已越走越宽: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产业发展崭露头角,48个建卡贫困户脱贫在望,她能够“少走路”、“多静养”么?

有时,她也感到了某种痛苦和压力。可每到此时此刻的她,总会感到一种艰辛付出后的收获,一种战斗胜利后的喜悦;每当此时此刻,她就会在心底里吟唱起那首给人以动力、发人以深省、催人以奋进的著名歌曲: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

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胡子里长满故事,

憨笑中埋着乡音;

…………

免责声明: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联系邮箱:syh@cqcb.com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云阳

云阳新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