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大V隔空互杠:中国国际教育是不是国际玩笑

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相信你已经看了这篇文及相关评论,当国际教育主导者、国际教育从业者进行同场辩论,这场精英教育思想的猛烈撞击会产生什么火花?本文来带您梳理业界5位发声大V观点。

11594G250.jpg

写在前面:

说实话,笔者整理完了这些观点,总觉得还是有点奇怪,李一诺女士写的没有达到口诛笔伐的地步,到底是刺痛了国内教育者哪一根敏感的神经?

是文章的标题太过偏激,而行文却一直在说国际教育的好话?以实力取胜的大V从来不屑标题党,这次竟然打擦边球?

还是李一诺女士的“精英女性”角色?麦肯锡前高管、罗德奖评委、清华某中心的顾问委员、一土学校的创始人、网红……就像网友评论所说,李一诺女士与“龙母”的出场方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崔永元”式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俯视视角一样,这次使用“高高在上的精英女性”人设没给普罗大众拉来好感,娱乐圈有个流行词叫做“路人缘”,更受欢迎的反倒是“国民闺女”这类弱势人设。

或者国际教育本身中间有很多浑水摸鱼的人?国际教育上下游利益链条上面的人坐不住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发展必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乱象,专业程度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需要客观的看待这个现象,也需要听取更多的批评,系统对待问题和发展,少一点气急败坏,多一点思考包容。

以下是奴隶社会、蓝橡树、爸爸真棒、新学说及K12谈辩论观点:

01

国际教育是个什么东西?

奴隶社会:国内所谓的“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的狂热,就是不管什么培训班、营地,加个双语,价格就可以涨个50%。有金发碧眼的年轻老外,有各种中介和“价值链”上的生意模式,有论坛、专家、大会等,各种垂类媒体、行业研究报告,共同存在于“国际教育”大市场中。而且这个市场为中国仅有,中国人培育了这个市场,中国人满足了这个市场。

蓝橡树:请问你批评的是哪一种国际教育?国际教育这个问题可以问倒一片国际教育从业者。

爸爸真棒:在孔子眼里,国家与国家的区别,还真没那么重要。孔子开创的国际教育,是属于全世界的。孔子以后的中国,一直在搞双向国际教育。比如玄奘。李校长自以为获得了“中华文化”的独家经营牌照,却不知道该专利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将自己的文化知识产权去中心化,用人肉区块链的方式,变成了全人类共享的国际教育资源。没有国际教育,就没有所谓的“中国文化”。

K12谈: 中国的国际教育需要反思,需要更多的本土化,但那群在海外开疆僻壤的中文老师,他们带去的也有我们的教育及文化,这是否也能算另一种国际教育呢?

02

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在中国?

奴隶社会:中华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能教育、传承,所以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

蓝橡树: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副校长李萍、协和教育集团课程研究院创始人钱锋、上海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等人的教育实践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个愿景。

爸爸真棒:你既然是中国人,那么就应该在中国受本土教育?谁不想一出家门儿,就能买到最好的水果呢?可是,万一家门口都是些不对胃口的水果,或者甚至是淌水的歪瓜劣枣呢?李校长你为什么说我不能去其他市场买水果?你凭什么说我对不起中华文化,不是中国人?

新学说:这两句没有因果关系,但当孩子要学习的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学知识,要学习的是探究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学习的是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融通,甚至要学习的是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时,怎能说“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当然我并不是说最好的教育不能在中国。

03

把孩子送出去的投入产出比

奴隶社会:我们每年有三十多万学生去美国,每年美国来中国的留学生,大概一万五千人,是我们的5%。自申请花费大,包括学费和陪读费用;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另外一个数据,华裔在藤校的抑郁比例高达40%,耶鲁大学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1/3。

蓝橡树:留学的普及度,不能看绝对数值,应该看总人口占比或者趋势更科学。华裔的孩子抑郁比例高,不等于中国留学生的抑郁比例高。

爸爸真棒:李校长竟然用“忧郁症”这种从西方学来的标准,作为我们中国的指标。记得二三十年前,中国连个“忧郁症”这个概念都没有,学校里呢?当然是一个忧郁症患者也找不出来。

新学说:咨询公司要算一个投入产出,偏偏教育这个事情是不能这么衡量的。在中国有多少贫困家庭的父母节衣缩食,把孩子送进大学,孩子只知道打游戏、谈恋爱、刷抖音,值不值?“藤校里华裔孩子抑郁比例高达40%,耶鲁大学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1/3”这两组数字说明什么?是美国教育的问题还是华裔学生的问题?

04

中国人pk印度人毕业后

奴隶社会:麦肯锡里的中国人接受本科教育数量少,印度裔在科技公司、消费品行业,金融行业,主流商学院和大学遍地开花。印度的教育,教出来了比较通透的人。相比来看,中国人差在哪里?思维方式、思辨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胆识、勇气和爱。

蓝橡树:最年轻的国际教育市场不该背锅,活跃在海外的中流砥柱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接受了大部分中国本土教育后出国的;一类是出生在海外,接受了海外教育的华裔。

爸爸真棒:中国国企,世界五百强企业里就没有大陆教育背景的CEO,所以国际教育是个“笑话”?咱中国五百强企业的CEO ,哪个不是中国本土孵化出来的?照这个逻辑,中国的本土教育,早已经甩开国际教育N条街!又恨铁不成钢地期待中国本土教育能长进得像样些,这是几个意思呢?

新学说:不是很明白通透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素养、能力?亦或是心境、心态、一个人的心灵?但无论如何这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或许在宗教领域能够找到答案。

K12谈:为什么非得是留在美国发展才算厉害呢?文中所谓“全球最大国际教育市场”毕业的孩子,还根本未到这些印度裔职场精英的年纪啊。

05

真正的国际化和国际化教育?

奴隶社会:不止学英语,还要有观点有见解,能了解听众会讲故事,达到这些要像清华一样进行“本土国家化培养”,搞好自己的同时,应该懂得传播,国际教育应该关注边缘议题。

蓝橡树:我们在讨论国际教育时,我们在讨论的就是IB课程。

爸爸真棒:国际教育未必尽善尽美,本土教育也有待提高。比具体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和用脚投票的权利。

新学说:你们的课程体系,其实和清华提的不谋而合?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目标这些问题各国教育专家是有一个基本共识的,而作为一所学校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教育目标实现。

K12谈:有很多学校甚至有自己的教育研究院或中国文化中心,来专门研究并实践如何将西方好的教育理念创新融合到中国文化中去。这些课程/项目并不能就此称为完美,仍有很多问题,如何更加系统化,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