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中国的罗杰·伊伯特”周黎明作客移通 讲述各国电影的文化碰撞

移通学院

       电影,是银幕上的光影艺术,更是传播文化的独特载体。11月12日,有“中国的罗杰·伊伯特”之称的著名影评人周黎明走进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以电影的名义,与移通学子齐聚一堂,共话各国电影的文化差异与碰撞。

1.jpg

       周黎明,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获MBA学位,现为双语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常年撰写中英文专栏,包括《看电影》、英文《中国日报》、《名Famous》等报刊。每年撰写并发表中英文文章各百多篇,已出版20种著作(至2014年底),其中三种英文著作。每年参与电视及网络访谈节目百多个,以及各种论坛、电影节、电视节目及其他文艺领域的座谈和咨询,担任嘉宾、策划或主持。评论的题目涉及电影、电视、戏剧、古典音乐、文学及社会文化,尤以跨越中西文化的内容见长。被《洛杉矶时报》(2012年3月10日)称为“中国的罗杰·伊伯特”。

2.jpg

       周黎明老师以近期评选BBC百大外语片起兴,以入围的影片,向我们揭示了国内与海外关于电影类型的不同喜好。以1993年上映的《霸王别姬》来说,影片可谓是国内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备受好评。但其在海外的反响却并不是很高。从上榜的华语影片来看,受海外欢迎的更多的是那些中国符号明显,戏剧矛盾突出的影片。由此周黎明老师便向我们讲起了这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传统的中华文化来讲,我们主张“和为贵”,因此我们的电影往往采用一种回避矛盾的手法,而熟知中华文化的人往往能透过这种手法看到电影背后的精彩。但在西方人的角度来讲这种含蓄内敛的手法往往不被看好,因此同一部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也就有了很大差异。

3.jpg

      而东西方关于电影鉴赏的文化差异又不仅限于此,周黎明老师又向我们讲述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金庸老先生的作品为什么在西方遇冷的案例。其原因在于当我们东方人在读武侠作品时我们的思维便被代入了另一个世界,成为一种文学思维。可西方人读这种作品时他们所依赖的是一种事实根据,以一种科学的思维来看待武侠奇幻类的小说以及改编的电影。这便是科学思维与文化思维的碰撞,而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另一个差异之处。

4.jpg

      提到了这些,周黎明老师便聊起了为什么每年提交到奥斯卡的影片不一定是在国内最受欢迎的影片。实际上奥斯卡奖是美国的电影奖项,当我们在别人的主场上时,我们需要学会以他们的主流审美看待这些电影。文化存在差异,但文化也会融合,《摘星奇缘》便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它为了迎合亚洲市场从而糅合了大量的亚洲元素,是好莱坞25年以来第一次全部采用亚洲面孔的电影,而这对于东西方的文化融合来说是很好的开端。

      周黎明老师说:“如果说将电影比作一部机器,那么今年的影片《西虹市首富》便是牢牢咬住时代的那个齿轮。”文化不是水中浮萍,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电影自然也是深深扎根时代之中,与时代所契合,为时代发声,成为每个时代的缩影。

5.jpg

      我们是否要为打入国际而抛弃自己的文化特色?讲座的结尾在场的同学如是问道。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后周黎明老师还对在座的同学们鼓励道,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我们的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追求天我如一,与自然同步,适应进而融入世界才能长久。

 

免责声明: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联系邮箱:syh@cqcb.com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移通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校园新闻发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