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歌剧院首创融合舞台剧《大禹治水》 主创们都说不容易
二胡“扮演”大禹、琵琶“扮演”洪水、竹笛和鼓“扮演”山……这可不是科幻片,而是重庆市歌剧院最近正在排练的一个舞台剧。即将于本月底正式上演的跨界融合舞台剧《大禹治水》正在紧张的排练中。近日在结束半天的排练后,《大禹治水》的各位主演接受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的采访。虽然都是重庆歌剧院的专业表演者,但说起《大禹治水》的排练,大家都说不容易。
大禹扮演者——二胡刘光宇
重庆市歌剧院首创跨界融合舞台剧《大禹治水》,讲述了大禹带领人们战胜洪水,从治水的过程中获得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的故事,将于4月28日、29日在南岸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重庆市歌剧院打造的这台跨界融合舞台剧一定会给你眼前一亮的感觉。
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给记者介绍到,《大禹治水》形式上有了极大的创新,让器乐和声乐进行了融合。“我们用乐器来塑造扮演角色,二胡扮演大禹、琵琶扮演洪水、竹笛和鼓扮演山。”刘光宇说,声乐演员扮演月亮神和太阳神,同时还有一个8人的小合唱队,以“器乐戏剧化”的形式,通过器乐演奏、声乐演唱来讲述故事,同时借助多媒体营造情景,表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水扮演者——琵琶叶敏捷
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这样的创新,对于歌剧院的专业表演者来说其实都是非常难的。“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当记者请主演们来描述自己对于排练的感受时,琵琶的演奏者、也就是洪水的扮演者叶敏捷笑着回答到。观众们以往看到的琵琶演奏者都是坐着的,叶敏捷这次却要动起来。“琵琶有20多斤,以往我们坐着演奏,都是靠腿和身体来承受琵琶的重量。”《大禹治水》需要叶敏捷参与表演,“我只能站起来,全靠腰的力量支撑琵琶,演奏的同时还要走位、还要表演,结果一开始的时候不是忘了指法就是忘了走位。”
山扮演者——竹笛赵兰
山扮演者——打击乐王若琦
“我们大学学习的专业是乐器表演,但其实只学了乐器,没学过表演,这次参演《大禹治水》,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竹笛演奏者赵兰说,自己从不懂表演到现在慢慢学习,“要把情绪外化,还要同时兼顾演奏,节拍和走位都不能错,一开始真的挺难的。”不过刘光宇也说到,重庆市歌剧院想出这样的创意也不容易:“这部《大禹治水》是器乐和声乐的结合,最开始琢磨表现形式的时候,把我想惨了。”
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