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居吊脚楼影响了重庆人的性格?国庆小长假到“重拾营造”展览来找答案
重庆人为何要依山修建吊脚楼?吊脚楼又和重庆人的性格有何关系?29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重拾营造——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作品展》,在位于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开展。在这个展览中,观众们可以看到传统民居从构思到建造完成的全过程,以及建造所需要的工具,当然还能看到全国各地不同的民居形态。
展览现场。
“重拾营造”展览的主办方四川美术学院在2014年起承担了“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研究,通过对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谱系脉络进行梳理与研究,构建了国内首个集文献价值与应用价值于一体的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数据库。此次展览就是在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传承千年却濒临断层的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以“重现本土营造智慧、重拾本土营造传统”为主题,进行的兼具历史文献价值与观赏性、互动性的多媒介综合展览。
“外圆刨、起线刨、双槽刨……以前只知道有刨子这种工具,没想到还分这么多种啊!”80后的观众高先生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民居建造工具,“现在家里装修,工人们都是使用电动工具了,不是这个展览,可能我永远都不知道,建房子的工具有这么多种,连土、瓦都有那么多不同种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从如何构思建造民居,到最终搬进民居,用10个部分,以图片文献、实物工具、现代科技等多种途径,展示了传统民居修建的全过程。
观众参与互动体验。
“我们针对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造的材料、构造、工法、工具、工序、习俗等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除了创作画面、设计展板、调研图片外,还收集了传统营建工具200余件、材料30余种、民居构件20余款。”项目负责人、川美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赵宇告诉记者,这些工具都是工匠们真正使用过的工具,好多现在已经逐渐被现代化工具取代,“如果不把这些工具收藏起来,可能再经过一两代人,都再也看不到了。”当然除了观看,观众们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感受传统工艺榫卯结构的精妙,体验木刻拓印的艺术。
重庆民居模型。
展览现场有四组民居的场景模型,关于重庆民居的模型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重庆民居多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因地制宜而多吊脚楼,赵宇说吊脚楼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居,这里面有地理环境的限制,更多的则是重庆人民智慧的体现。“为什么重庆人要把房子修到山上,而不去平地?都知道山坡修建的难度更大,其实我们发现,原来不多的平地都用来种地了,所以就在坡地上建房,这也逐渐形成了重庆与众不同的民居风格。”赵宇认为,吊脚楼甚至影响到了重庆人的性格:“与北方独门独户的四合院不同,吊脚楼层层叠加,每家每户都离的很近,因此邻里交往的更多,人也更开朗,这也形成了重庆人开朗、热情的性格。”
重庆民居模型。
据悉,《重拾营造——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作品展》将持续展出到10月13日结束,国庆小长假期间也将照常对观众免费开放。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