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家金庸94岁仙逝,曾在重庆求学
据多家香港媒体10月30日消息,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终年94岁。目前该消息已经从中国香港作家马家辉处获得确认。
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是浙江海宁人。查良镛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其作品更屡被翻拍电影。
金庸。
金庸作品《天龙八部》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
在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全网络的关注,在热搜榜上迅速上升到第一位。不少出演过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演员也在微博上表示哀悼。曾在《神雕英雄传》中出演黄蓉的周迅就写道:“先生登仙而去”。多次导演金庸作品的张纪中写道:“先生不会走远,武侠永存世间!痛不能当。”
曾出演1995版《神雕侠侣》的小龙女、1996版《天龙八部》王语嫣的李若彤也发文悼念:“忽然收到这消息,感觉茫然,他笔下的小龙女给予我一切一切,我俩虽未曾遇上过,对他却有著一种特别的感觉和尊重,谢谢你创造了这角色,而我这生也有幸曾扮演过。查大侠,一路好走!”
饰演过《鹿鼎记》中韦小宝的陈小春转发微博表示哀悼。
在《倚天屠龙记》中饰演张无忌的苏有朋也发微博表达了自己的哀思。
重庆求学时因打抱不平被退学
金庸曾来重庆但又半途中断的这段求学经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和“金大侠”武侠小说里倡导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根据2005年5月央视《面对面》节目对金庸的专访,在画外音介绍金庸早年经历时就提到,“1944年,抗战的最后阶段,当时还没有笔名‘金庸’的查良镛考进了国民政府的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就读期间,富有‘侠义心肠’的他,血气方刚,路见不平,多次挺身而出为受欺凌的同学仗义执言、打抱不平。有时,为了一些不合情理的校规,他也带头出面较真,屡屡顶撞师长、挑战上司,终为校方所不容,被视为闹事的‘刺头’,被校方勒令退学。”
而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的查证,当时他考入的应该是内迁到重庆小泉的中央政治学校。该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就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1946年该校和同样创立于重庆的国民党中央干部学校合并,就成了后来的台湾“国立政治大学”。
《鹿鼎记》剧照。
根据此前的媒体公开报道,查良镛当时就读的专业为外交系国际法专业,并且成绩优秀,期末总成绩一度排名全校第一。
被勒令退学后,他只好投奔了表兄、当时的“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在蒋的帮助下进了中央图书馆任书记职务。而此时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就位于现在的渝中区两路口长江路。
他所任的“书记”则是馆内最低的职务,当时全馆共有22名“书记”,查良镛排在第16名,具体工作是登记借书和还书。月薪50元,这仅仅是表兄馆长蒋复璁月薪560元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重庆读到《侠隐记》启发创作武侠小说
而根据后来公开出版的《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显示,查良镛当年在重庆的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武侠小说创作可谓影响至深。查良镛跟池田大作回忆:“我在图书馆里一边管理图书,一边就读了许多书,我集中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有一部分读的还是英文原版。我比较喜欢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派小说,像大仲马、司各特、斯蒂文森、雨果。”
《天龙八部》剧照。
查良镛告诉池田大作,“我年轻时最爱读的三部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这部书是伍光建先生翻译的,当时的译名是《侠隐记》、《续侠隐记》。《侠隐记》一书对我一生影响极大,我之写武侠小说可说是受了此书的启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图书馆期间,查良镛曾和三位同学,一起创办过一本综合性期刊《太平洋杂志》。但只出了一期就因为资金困难无以为继。
此后,查良镛离开重庆,才有了后来全身心投入做记者。
在2005年的央视《面对面》中,金庸面对主持人王志的提问“您当时的理想是做一个报纸吗?是做报人吗?”金庸的回答是“是啊。我本来在杭州报馆,《东南日报》做记者,做新闻记者,后来做国际新闻的翻译,《大公报》报社报考国际新闻翻译,我想《大公报》比杭州的小报纸好得多了,我就去投考,结果考取了,在上海《大公报》工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何艳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