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商行:先人一步登陆H股 力担农村金融改革的“探路先锋”
重庆农商行总行办公大楼
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成功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上市农商行、首家境外上市地方银行。
重庆农商行的上市为农商行成功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让农商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公司治理水平及整体综合实力,也为县域金融及经济发展吸引来更多有利资源。
为补充“内力”取道H股
2010年2月,重庆农商行召开了审议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议案的股东会,会议计划发行不超过23亿股,并将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重庆农商行的上市初衷正是源于当时服务地方经济产生的资本金和经营优化需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据该行招股说明书中显示,2007年年底至2009年年底,重庆农商行贷款总额及存款总额分别以16.2%和26.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在2010年中取得了重庆市县域存款、县域贷款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最大市场份额。
其实,早在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前,重庆农商行已经历过了资产调整和资本金补充等阶段。在2003年被确立为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后,其前身——重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进行了为期5年的全面财务重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年底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而在2008年成功改制、组建成为统一的法人机构之后,重庆农商行承担起了更多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成立后不久,为了补充资本金和提高整体综合实力,上市被提上议事日程。该行相关负责人在当时曾表示,“我行将积极引进优质的战略投资者,力争在满足上市条件的基础上早日上市”。重庆农商行最初的目标是在A股上市,但是考虑到排队周期等问题还是决定赴港IPO——这也决定了重庆农商行在2010年成为全国首家上市农商行和首家境外上市地方银行。
2010年12月,重庆农商行在香港完成路演,结束公开认购,并最终以 5.25 港元发行了21.86亿股股票,成功地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融资总额达115亿港元。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在见证和参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该行始终着力于“农”,2010年上市后更是充分发挥上市带来的体制机制效应,始终坚持履行服务“三农”天职,始终把提升服务“三农”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重庆农商行自身来看,80%的机构网点和员工都在农村地区,服务好“三农”,既是“责任田”,也是“主阵地”。对此,该行始终恪守“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的庄严承诺,把服务“三农”工作做细、做实、做精。
据重庆农商行2017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该行的贷款余额为3241亿元,排名港股市场内地中小银行第二位,同时也是A股及港股市场中贷款余额最高的上市农商行。而这些贷款,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到了农村地区——截至2017年末,重庆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共计5071亿元,其中仅重庆农商行就达到了1480亿元,占比30%,在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截至2018年3月末,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再创新高,达到1497亿元,较10年前成立之初翻了两番之多,占到了该行各项贷款余额的46%。
治理机制改进引领行业优化
之前的双重需求,在上市后逐步得以满足。
融资总额全部用于核心资本的补充,让重庆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提高。该行近几年的年报显示,2010年年底,核心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4.78%,并在其后几年一直保持12%以上的水平——长效资本补充机制就此建立。
更长远的影响还包括上市为重庆农商行带来的治理机制的蝶变。
在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两个方面,重庆农商行都依据相关要求进行着完善。重庆农商行在“三会一层”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级法人、两级管理、三级营销”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以此明确区分职能,形成董事会抉择、行长授权经营、监事会有效监督的治理模式,并协调各管理层级及各委员会的合作。而相应的内部组织架构会依据业务发展适度调整,促进银行运营动态适应市场变化。同时,重庆农商行上市后严格按照上市规则的要求,优化定期报告、重大事项等信息的编制发布流程,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投资者及公众对其投资价值提供了客观评价和发展趋势分析的依据。
另外,上市对股权结构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优化也是重庆农商行所看中的。重庆农商行上市前有包括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4家股本占比在5%以上的法人股东,其合计达到34.43%,在经历了股票全球发行后,这4家股东的股本总和降低了9.46个百分点,至24.97%,并以发行后接近四分之一的总股本吸引到了不少境外投资者,有效化解了股权在个体和区域的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农商行通过H股上市,成功引进了阿布扎比皇室投资公司、惠理基金、富邦人寿等优秀的基石投资者,他们为银行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更严格的市场监管,促进了银行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和股东资产的保值增值。
如果地方经济和机构自身发展情况适合,上市不失为农商行一种好的选择——以重庆农商行为代表,较早上市农商行的治理机制改进及其效果,让其他农商行看到了这种攻破发展“瓶颈”的可能。
截至目前,算上已首发通过的江苏紫金农商银行,已有9家农商行完成在境内外的上市,其中,九台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也选择了赴港IPO,并分别于2017年1月12日和2017年6月20日在香港挂牌交易。经历了IPO及严格的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督,这9家上市农商银行均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更加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业绩在同类机构中也格外突出。以广州农商银行为例,据2017年年报,该行2017年实现了0.84%的总资产回报率,较2016年提高0.02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游2016年底的9.9%提高至2017年底的10.69%;不良贷款率也在这一年间降低了0.3个百分点。
此外,截至目前,至少25家农商行正在筹备上市的相关事宜。
亮丽业绩稳定市场投资信心
在经历了赴港上市以及之后的治理机制、经营模式等的转变后,重庆农商行整体的业绩表现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据该行2018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18年3月末,该行资产总额突破9000亿元,较成立时增长了4倍;存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较成立时增长了4.6倍;贷款余额突破3500亿元,较成立时增长了3.9倍;不良贷款率1.18%,拨备覆盖率334%,资本充足率13.26%,均处于行业良好水平。自成立以来,共纳税超过300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最新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品牌价值评比中,该行跃居全球银行138位、全国银行21位,在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和中西部地区银行中排名最高。
而产生市场影响力的不仅是重庆农商行本身。“重庆农商行在H股上市和出色的业绩表现,间接地将‘农村商业银行’这一概念带到资本市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让市场转变了对农商行、甚至农村金融机构这一类主体的原来的看法。”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农村金融机构也确实没有让市场失望。截至2017年年末,农信系统资本充足率为11.7%,扭转了10年前资本充足率为负的局面,已达到目前的监管要求;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下降16.84个百分点,上市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甚至低于全部上市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从改制前农信社的欠规范,到改制后的逐步规范,再到农商行先后在H股上市——向国际先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看齐,作为资本市场中的投资主体,从中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具备的高质效发展潜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可观的投资回报,这将进一步引导私人资本投向“三农”和广大县域经济发展之中。而农村金融机构整体业绩持续向好和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也将为更多社会资源与农村经济实现连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