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传承巴渝文明 弘扬民族精神
人民日报消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后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图一)。全馆总占地面积4.18万平方米,由主馆、白鹤梁水下题刻博物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三个馆舍组成,拥有馆藏文物11.35万余件套(单件超28万件,涵盖35个门类),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
战国青铜鸟形尊
△战国青铜鸟形尊
2002年出土于重庆涪陵小田溪墓地。该尊长28厘米、宽16.8厘米、高29厘米。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密的羽纹,羽纹上有规律地镶嵌绿松石。
青铜器中的尊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并无他孔,不具备日用器皿的实用性,可能为祭祀等礼仪场合专用。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该尊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东汉偏将军印章
△东汉偏将军印章
△东汉偏将军印章
偏将军印章1982年由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后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
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至为珍贵。
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1989年夏,重庆万州甘宁乡发大水,战国青铜虎钮錞于从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
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点的青铜乐器。
这件錞于高68厘米,上径36厘米,底径28厘米,重30公斤,属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其器形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其中羽人击鼓与独木舟已经被选取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外墙浮雕的中心图案。
江竹筠烈士遗书
△江竹筠烈士遗书
江竹筠烈士是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1920年生于四川自贡,幼年做过童工,1939年加入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7年4月随爱人彭咏梧去下川东发动武装起义。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监狱。狱中,她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但坚贞不屈,被难友们誉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电台岚垭英勇就义。
江竹筠烈士遗书写于1949年8月。此时,爱人在起义中牺牲,自己又身陷囹圄,面对死亡,江竹筠从容无畏,时刻思念着寄养在亲戚家中的儿子彭云。江竹筠带着酷刑留下的累累伤痕,写下了这份遗书。信中告诫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新中国献身,决不可娇宠溺爱,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爱意和殷切希望。
遗书纵14.5厘米,横13厘米,淡黄色毛边纸。从右向左直行书写,字体娟秀。有的字着墨较重,大约是狱中书写工具低劣所致。1950年,西南博物院发现后随即征集入库。
(图片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提供)
原标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传承巴渝文明 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