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经开区:贵州首个千亿级园区是如何炼成的

贵阳发布2018-12-08 15:50

经开

from 1993

履历

to now

1993年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建立。

2000年

贵阳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0年

按照贵州省一类工业园区、“5个100”示范园区的标准,小孟工业园区正式启动建设。

2012年

省经信委将小孟工业园区确定为全省打造的三个千亿级工业园区之一。

2015年

贵阳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是2010年的4.12倍。

2017年

园区规模经济总量实现1106亿元,成为贵州省首个千亿级园区;

成为贵阳市首家荣获“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称号的区(县);

连续五年在全省工业园区增比进位考评中名列第一。

12月6日,贵阳海信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检测、组装、打包……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做最后的冲刺。

↓↓↓

贵阳海信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正在运转。 ( 杨婷 摄)

作为西南区的知名品牌企业,贵阳海信刚落户贵阳经开区时,年产5万台电视机,年产值不足3000万元,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到3%。

抢抓产业集群化发展、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大数据发展等机遇,贵阳海信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实现了智能制造,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也稳定在15%以上,稳坐西南地区电视制造业“头把交椅”。

从传统制造企业成长为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贵阳海信用了21年,其成长历程与经开区打造全省首个千亿级园区的发展历程颇为相似。管中窥豹,贵阳海信的转型发展,正是经开区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依托技术创新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缩影。

崛起

产业集群造就海信“王国”

在贵阳海信工业园内,华昌群建模塑有限公司生产好电视机的机壳后,直接送到海信生产车间,两个企业仅隔着30米左右的距离。

这样的“零距离”配套,成为贵阳海信迅速崛起的原因。然而,1997年贵阳海信刚成立时,有90%的零部件需从湖北、广东等省外市场采购。

“运输时间长,物流成本高,产品利润率随之变低,这一度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贵阳海信综管部信息管理专员林利说,来到贵阳的第一年,贵阳海信年产彩电仅5万台,年产值不足3000万元,在西南地区电视市场的份额也仅占2%到3%。

贵阳海信的状况,也是当时经开区产业发展的普遍情况。于1993年成立的贵阳经开区,虽有良好的军工基础,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零部件企业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当时经开区产业发展的阻力。

为促进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经开区实行“主机带动”战略。于是,一个以主机企业为“龙头”,配套企业“补链”上下游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贵阳海信通过与配套企业在海信工业园“联姻”,实现了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效益不断凸显。

◢ 2008年10月,贵州先捷电子公司与贵阳海信成功“联姻”,专门为贵阳海信的平板彩电配套进行主板贴片。

◢ 这一年,鑫恒泰从青岛来到贵阳,开始围绕海信谋求发展,通过生产钣金冲压件及电视模具,迅速成为海信重要的配套企业。

随着配套企业的增加,贵阳海信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也有效带动了地方配套企业的发展。2010年,已有十余家企业与贵阳海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年交易总额超过一亿元。贵阳海信本土配套企业数量从1997年的1家增加到2013年的10家,年产值也从1997年的300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43亿元。

海信的智能化生产线

海信的发展

得益于经开区对制造业的大力推进

▽▽▽

“十一五”期间,经开区在工业招商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奇瑞汽车、劲嘉集团、盘江煤电、国药集团骨科中药生产基地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地,为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提供了条件。

经开区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为主导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

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小孟工业园不但做大做强了龙头企业,配套企业也迅速发展。贵阳海信从“孤掌难鸣”到“合力成军”,成为小孟工业园“主机带动”战略的缩影。随着贵阳海信等主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配套企业来到贵阳经开区投资兴业,并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小孟工业园

跨越

技术创新成就行业标杆

经过前期发展,经开区的工业基础逐渐强大,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在这里,贵阳海信实现了本地配套,发展稳步推进。

然而,面对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企业要扩大生产、做大规模,仅靠本地配套还远远不够。基于此,贵阳海信依托项目建设,扩大生产,拓展业务,

2005年底,引进一条平板生产线,年产30万台数字平板电视;

2007年,投资新建一条数字高清电视信号接收机(机顶盒)生产线;

2008年,第二条大屏幕数字液晶电视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并投产;

2009年,自筹资金成立科技公司,专业从事电子线路板贴装;

2011年,建成模组车间,实现模组产业化……依托项目建设,贵阳海信不断壮大。

对此,林利认为,这离不开经开区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当时,经开区积极帮助企业申请中央、省、市补助资金,用于支持企业项目建设。在此背景下,贵阳海信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严格把控产品质量。自2010年起,贵阳海信积极参与科研课题数十项,并独立研发了多项新技术,“海信品牌”逐步成为贵阳制造的一张名片,“海信制造”也成为指引业界发展的风向标。

“在技术上占了先机,就等于把握了行业的发展态势,在业内及市场上有了话语权。”贵阳海信党委书记温洪刚说,经过21年的积淀,贵阳海信累计掌握了百余项先进电子技术,走上了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

就这样,依靠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两条腿”走路,贵阳海信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在15%以上,成功坐上西南地区电视制造业“头把交椅”。

腾飞

智能制造引领转型升级

2017年,贵阳海信产值达65亿元,同比增长8.3%。产值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贵阳海信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的结果。借助贵阳市大数据蓬勃发展的契机,贵阳海信加快了大数据与工业融合的步伐,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从2014年起,贵阳海信开始推进工厂车间的信息化再造和智能化升级,引入原材料WMS系统、制造执行MES系统,并成功升级ERP系统,实现了生产全程的数据共享,打通了单个的信息孤岛,解决了缺乏高端产品支撑、各部门间数据重复采集、车间作业难以管控等问题,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为摆脱传统制造业主要依托人工的生产模式,贵阳海信还加快了人工智能在车间的应用,引入精密及重型装配机器人、平面关节型机器人、自动翻转机器人、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包装自动化线体等智能生产设备,广泛在车间进行智能改造。

其中,2016年,在省、市、区推进“千企改造”过程中,贵阳海信实施了“超大屏幕ULED产业化项目”,引入近30台智能机器人,升级改造11条生产线,实现了65英寸平面及曲面电视的智能化生产。

通过“大数据+智能制造”,贵阳海信实现了生产的提质增效,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年产能从改造前的90万台增加到现在的190万台,生产时间由原来的1周缩短至2小时,产品不良率下降了将近30%。2017年,贵阳海信年产值突破65亿元,同比增长8.3%,成为贵阳工业加快跑的一个“车轮”。

贵阳海信的转型发展,是经开区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贵州首个千亿级园区,

一方面,经开区重点发展“3+1”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新医药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数字物流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五大特色产业园区,不断壮大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为引领,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制造业融合,实体经济发展焕发生机,涌现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和标杆企业。

2016年7月,工信部发布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贵阳海信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上榜的电视制造企业;

2018年8月,工信部公布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贵州航天电器智能制造项目入围……

目前,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已形成以航天十院、贵阳海信、贵阳普天、机电集团等主机企业为龙头,以华阳电工、永力轴承、华烽电器等零部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经开智造”正成为贵阳工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贵州航天电器借助科技促使企业迈向产业中高端

园区办主任李辉:

园区产业发展集约化高端化

“企业从零星化发展到规模化发展,产业从单一布局到遍地开花,小孟工业园从无到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开区园区办主任李辉说,经开区的产业能够迅速发展,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全区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区里对产业的精准布局。

2009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把小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2010年10月,小孟工业园区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

经开区是贵阳市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尽管拥有航空、航天两大军工基础,但在园区建设初期,我们还是打了不少‘硬仗’。李辉说。

园区启动建设后,全区上下开始“招兵买马”。“当时,园区到处是丘陵、山坡,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较落后。”回忆起园区建设初期的场景,李辉记忆犹新。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

▼一方面,经开区围绕基础设施做文章,基本完成了开发大道、贵惠大道、金戈路、乌江路、西江路、孟溪路等23条道路建设,形成了快速交通圈,极大改善了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另一方面,经开区抢抓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盘江煤电、普天新能源、奇瑞客车、玉蝶电气、货车帮、海尔物流、勤邦生物产业园等一大批优强企业相继落地。同时,通过科学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发展,优先选择能耗低的制造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

2012年,园区建设初见起色,全省第一次工业现场观摩会就在小孟工业园举行,省市领导给予小孟工业园区‘项目质量好、建设进度快、投资强度高’的评价。李辉说。

刚开始,园区产业主要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等9大产业为主,比较杂,主导产业也不明确。

2015年,经开区将原来的9大主导产业,调整为以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新医药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为主的“3+1”产业格局,产业逐渐向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同时,园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产业规划路径,积极打造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数字物流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五大特色产业园区。

“产业的发展方向明晰了,主导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也清晰了,一批批项目相继落地。”李辉说,目前,全区工业企业达6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1家。

2013年至2017年,小孟工业园连续五年在全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增比进位考评中名列第一,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样板园区之首,成为贵阳市工业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2017年,园区规模经济总量实现1106亿元,成为贵州省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园区。

把握时代机遇 成就千亿级园区

成为贵州首个千亿级园区,是经开区巧用活用国家和地方政策、把握机遇、精准布局、不断转型升级的结果。

25年间,经开区腾飞的背后,是对时代趋势的精准把握和不断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经开区实施“主机带动”战略,面对只有几家军工企业的落后状况,采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方式,配套企业“补链”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强大发展合力,成为贵州制造业的重要高地。

2010年,经开区启动小孟工业园区建设,2015年,全面调整主导产业,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新医药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为主的“3+1”产业格局,产业逐渐向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在市场发展中占得先机,并在2017年成为贵州首个千亿级园区。

而今,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经开区紧紧把握贵阳作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的机遇,积极推进大数据与工业、安全产业和服务业融合,不断擦亮“经开智造”新名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与泛珠区域高铁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我们有理由相信,善于把握时代趋势、不断转型升级、铆足干劲的经开区,必将书写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新篇章。

来源丨贵阳日报

编辑丨娄玲英

统筹丨刘文强

编审丨曾扬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