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00多件艺术品成都集中开展 这些成都元素作品被观众追捧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正在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举行。此次双年展以“延展智慧”为主题,呈现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位艺术家与小组的百余件作品,涵盖国际艺术展览、艺术家驻地创作、音乐表演、水上艺术装置等多个板块。11月4日,红星新闻记者在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主展场看到,展览吸引了大批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展品中,成都元素作品当仁不让地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
素人画家描绘成都“清明上河图”
走进展厅,展墙上挂着的一长排老街素描画格外显眼,这素描画仿佛是一幅成都“清明上河图”,引来不少观众驻足观看。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曾明浩和陈建军合作的作品《一段河流的再注解之后》,这件作品由绘画、影像和装置作品组成,是他们在成都寻找到的一位素人画家创作的作品。青石瓦屋,小桥流水,画面中旧时成都老街老巷的景象跃然纸上。据了解,这个作品是关于自我建构的实验性跨学科小组作品。小组与那些希望记录社会和用文化来管理公共空间的群体展开合作,他们希望用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满足普遍需求。
现场艺术家崔洁创作的具有未来感的绘画作品也让人眼前一亮。画面通过多重透视、颜料层的堆叠和重组等视觉技法,用油画的方式描绘了成都的成物大厦、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大厦。艺术家崔洁将位于不同城市的具体建筑和四处可见的不锈钢大型公共雕塑与人们熟悉的仙鹤、鸽子、海豚等形态并置,充满了科幻感。
“竹子太空飞船”搭载川剧、竹编
在展厅内,一个竹子搭建的巨型“太空飞船”让观众流连忘返。坐在“飞船”内的竹椅上,观众通过大屏幕,能看到一个女孩配合着川剧的旋律进行着说唱。这个参展作品《竹子太空飞船故事(2)》是一个设置在一艘具有象征意义的“竹子飞船”里的视频装置。艺术家黄汉明巧妙地糅合了说唱音乐,川剧及科普小说元素。黄汉明说:“灵感来源于成都这座城市。让成都名声大噪的东西很多:竹林里的熊猫,川剧变脸,流行音乐(如饶舌音乐),科技、工程、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中国的科幻之乡……所以在我的作品里,我创造了一种说唱音乐的影像,它有科幻小说的叙事内核,同时用川剧里的变脸来反映城市发展中的方方面面。”
有意思的是,成都艺术家和非遗艺人都加入到了这个作品的创作中。表演说唱的女孩,正是视频中表演川剧的川剧演员女儿。而作品中竹编飞船则出自于成都著名的道明竹编传人之手。
黄汉明说,这艘“竹子飞船”,是一段通往未来的旅程。观众走进“竹子飞船”,坐在竹凳上,观看他惯常使用的视频装置,还可以听说唱看变脸,“高冷”的艺术非常接地气,成都人都很乐意。作品寓含的深意其实在于,艺术家关于新加坡和德国柏林的生活,与中国成都的生活相遇,这种相遇将自然与科技、过去与现在、当代与传统连接在了一起。
成都艺术家集体参展
展现成都当代艺术实力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镇,成都当代艺术家除了在架上绘画艺术领域成绩斐然,在装置、影像方面也独树一帜。此次双年展上,汪建伟、邱黯雄、陈秋林等艺术家纷纷携装置和影像作品参展,展现成都当代艺术实力。陈秋林的映像作品《薄荷》,始于艺术家某天接到的一通来自老同学的电话和一张旧照片,因此名叫《薄荷》—— 来自过去某个夏天的味道。这部录像作品潜入记忆的深流,探讨武术、童年、家乡。艺术家来到城市空间内,将童年习武的记忆以表演性的方式重现,构建出一幅私人地理图像,同时折射了时代变迁和城市化进程。
邱黯雄从2004年开始创作“新山海经”作品系列,其中的动画三部曲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艺术家将水墨画的语言与电脑动画技术结合,以传统的视觉机制来探讨当下的人之处境。这一系列作品都有奇幻的情节和表现力强烈的画面。此次参展的《新山海经III》讨论了网络和信息社会中人面临的困境:在娱乐至死的虚拟和荒芜的现实之间无处可逃。艺术家将神话叙事与荒诞的现实结合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启示性互文现义。
汪建伟的新作品《一种地质时间的输入-输出》的材料用到了镍,这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地壳和地核中,是地球上第五丰富的元素,主要成矿于五亿年前。装置中所有材料最初都来自于产业化的钢材市场,艺术家对其重新加工,制成类似大型基建工程中的单元化模组,再使之有节奏地重复,远古时间与工业社会的凝结在这里形成了观看的深度。
红星新闻记者 谢礼恒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