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消息,王潮梁,193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6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1981年,他成为蛇口工业区也是全国改革开放第一个招聘干部。1983年,担任蛇口工业区海上世界股份公司总经理。1984年1月,他促成了邓小平南巡时的首次题词。
“我是袁庚捅开‘干部私有制’时,被他搜罗到蛇口的人之一!”对于37年前人生轨迹的改变,王潮梁把“账”记在了袁庚的头上。
王潮梁指着家里1984年的老照片,照片里他和邓小平走在一起。
王潮梁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1984年的老照片,拍摄地点在蛇口“海上世界”明华轮上。
“小平同志走在中间,最左边那个穿西装的是我……”那时,王潮梁任明华轮“海上世界”总经理。邓小平来视察,他负责接待工作。
王潮梁,今年80岁。原蛇口工业区海上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81年,蛇口工业区首开全国招聘用人制度先河。作为全国第一个招聘干部,王潮梁于1982年4月从武汉调到蛇口。“这个干部没有级别,但能当总经理。”王潮梁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他是参与者和实践者,更是这个好时代的幸运儿!
A.往事
老同志闹笑话
“剑桥大学,建了多大的桥?”
写给全国第一个招聘干部王潮梁的信。
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大楼三楼,坐落着全国首个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博物馆——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
5月21日下午三点,一群“85后”白领来博物馆参观。来到“干部制度改革”区,讲解员说:这封信是写给全国第一个招聘干部王潮梁的。
“是的,那封信是主考官林鸿慈写给我的。”提起这封信,王潮梁的思绪回到了1980年。那时的蛇口,尽管早已开始炸山填海,干部素质却“让蛇口人难堪”。
据涂俏所著《改革在现场●袁庚传》一书记载:为办好蛇口工业区,交通部从部属系统内抽调了很多老同志,辅佐时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袁庚。这批工农出身的老干部都是好同志,可身上或多或少地带有浓烈的“计划体制”烙印。
这样的烙印,就闹出了一些笑话。
第一个笑话:有蛇口干部询问来访的美国朋友:“英国人说英语,你们美国人说美语吗?”
第二个笑话: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团访问蛇口,老干部问:“你们建(剑)桥大学,主要建造了多大的桥?”
这些笑话,让袁庚感到悲哀。
寂寞的大学生
“那时什么都不准改、不能改”
袁庚为笑话“悲哀”时,作为武汉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工程师,王潮梁正在武汉感受憋屈与落寞。
1955年,王潮梁从无锡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华东航空学院飞机系。1956年随校由南京迁至西安,成为西北工业大学第一批学生。王潮梁所在的55专业,后来成了我国第一个直升机设计专业。1960年,大学毕业后,王潮梁被分配到陕西兴平的514厂,担任飞机制动系统的主管设计工艺员。
“那时,什么都不准改,什么都不能改。”王潮梁说,“这让我很憋屈。”
1977年,交通部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要研制气垫船,王潮梁又被调到武汉,在船体室做设计。后来,又被借调到长江船舶设计院,搞起了游轮。
“从天上到水里,从飞机到游轮,可要想把图纸变成产品,太难了。”王潮梁说,在武汉,他同样壮志难酬。
B.破冰
从武汉到蛇口
“首吃螃蟹者”最晚去报到
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上刊发招生简章。
“那天,我正在准备出差,去无锡做实验。”王潮梁说的那一天,是1981年8月15日。时任长江航运总局工程师王志远托人给他带来了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海员俱乐部3号房有人想见你。
是谁?王潮梁在给王志远打电话后才得知,原来是深圳蛇口工业区在武汉公开招考工程技术人员,考场就设在海员俱乐部。
这年,王潮梁43岁。
1981年8月16日至17日,蛇口工业区首次在武汉长江航运局的海员俱乐部张榜招考干部。
两天时间,三门考题:英语、国际知识和论文。论文题目是《试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袁庚出的题。
笔试成绩出炉,在50多名应聘者中,王潮梁名列第一。又经过面试,成绩优良。主考官林鸿慈推荐:是个人才,录取!王潮梁成为蛇口工业区第一次面向全国招聘的武汉考区唯一录取者。
好事多磨!当林鸿慈竭力推荐王潮梁时,长江航运科研所却坚决不放人。
1980年代,没有商调函,没有单位同意,不给签发档案,无法调换工作单位。“没有户口和粮油关系,领不到粮票,吃饭都成问题。”王潮梁说。
王潮梁只好写信给林鸿慈求助。
林鸿慈在给他的回信中,转述了袁庚的话:“……不知他有没胆量,开个头。那里不肯调,就辞职。我这里收。我就想有一两个同志来开这个先例……新华社社长曾涛同志就希望我们能捅开‘干部私有制’。现在人才浪费的问题太严重。人在本单位不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不让调。这个局面不打开是不成的。”
最终,在各方干预和帮助下,长江航运科研所终于同意放人。时间已是1982年4月。
作为全国第一个招聘干部,却是最迟到“蛇口黄埔军校”报到的学员。从招聘考场到正式成为蛇口工业区一员,王潮梁花费了9个月时间。
接待员到总经理
没日没夜地忙,却非常充实
经过培训,王潮梁南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接待员,每天骑着自行车,接待形形色色的外商、港客和内地人。
闲暇时,王潮梁发现,工业区规划图画得很不专业,他自告奋勇“来试试”。两天之后,工整的规划图放到指挥部的桌上,引来赞声一片。于是,王潮梁的岗位换到了指挥部。
随着蛇口名气越来越大,每天来访者最高可达一万多人。
“没有酒吧,没有娱乐场所,根本留不住客人。很多外国人和香港人早上来,晚上回香港。”王潮梁说,工业区正准备兴建深圳第一座五星级酒店南海酒店。
得知广州远洋公司邮轮“明华号”即将退役,蛇口工业区用300万元人民币买下它。“明华号”由法国制造,1962年由总统戴高乐剪彩下水,船高9层,有263间客房,606个床位。有游泳池、酒吧、舞厅,就是一个现成的宾馆。
1983年11月19日,王潮梁被“海上世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聘为首任总经理。
C.题词
“海上世界”开业
邓小平成为他的首位客人
王潮梁在“海上世界”明华轮前留影
“明华”轮开业的日子定在春节,取名“海上世界”。
1984年1月23日晚,袁庚突然来检查工作,并单独向王潮梁交待:做好重大接待任务的准备。
1月25日晚,袁庚又来了。当听到午餐可以“要一点辣”时,工业区党委副书记乔胜利脱口说出了一个“邓”字,便捂住了嘴。大家都意识到来者何人。
王潮梁于是问:“能不能请首长题字?”袁庚说:“恐怕不行,上面明确规定,首长来只看、只听,不讲话、不题词。”见王潮梁很失望,袁庚又补了一句:“你随机应变吧。”
“题不题是首长的意愿,准不准备是我的事。”王潮梁叫人赶紧去买文房四宝。
1月26日11点15分,一列车队驶近邮轮边,小平同志从一辆车上下来。王潮梁迎上去,紧握着他的双手:“首长好,欢迎您!”小平同志在全体员工热情有礼的掌声中,缓步登上“明华”轮。陪同他的,还有杨尚昆、王震两位领导。
在咖啡厅听完汇报,小平同志登上甲板,遥望对面香港新界,没有说话。
稍后,王潮梁引领小平同志到龙凤厅午餐。
这是“海上世界”的第一顿饭。席间,小平同志喝了三杯茅台酒。询问小平同志女儿邓林得知“他很少喝酒,看来今天很高兴”后,王潮梁示意副总经理赵艳华上前,在小平同志耳边说:“请首长给我们题个词。”
小平同志起身走向旁边铺上红布的小桌,拿起笔,操着四川口音问:“写啥子?”大家转头望着王潮梁。王潮梁脱口而出:“海上世界!”小平同志欣然命笔,一挥而就。写完之后,准备放下笔。
见没落款,王潮梁又赶紧说:“请首长签个名,不签名不值钱。”小平同志笑了笑,又在题词下面写下“邓小平题 一九八四年一月廿六日”。
就这样,小平同志在“海上世界”给深圳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第一笔”。
如今,王潮梁已是耄耋之年,“海上世界”明华轮周围,也已经被更多现代元素的餐馆、建筑物包围。
每当夜幕降临,海内外游客如织。
历史背景
捅开“干部私有制”
袁庚下了“四步棋”
蛇口工业区提出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据历史资料记载,蛇口工业区指挥部共设7个组,编制25人。直到1979年上半年,工业区指挥部专职干部却仅有5人。总指挥袁庚曾自嘲,“自己的管理干部满打满算还没有超过一桌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统调统分,由国家统一安排,国家干部和技术人员不能自由流动,基本上是“死水一潭”。一个干部要系统内部调动,需上级主管单位许可和支持。若想从别的系统或单位寻求支援,更是这山放了那山拦,重重阻隔重重关。
从1979年5月至1980年年初,半年内袁庚打了6次报告给交通部,收效甚微。1980年1月25日这天,第一次转机出现了。
据《改革现场●袁庚传》一书记载:当天,原交通部副部长郭建视察后三日,交通部科技司司长高原和交通部科技情报所所长冈森、研究员林鸿慈一行三人造访香港招商局。期间,袁庚向冈森感慨:“蛇口有地,也有钱,人才奇缺。我总在想,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一些有志之士,再培训成需要的企业管理型人才。”
袁庚的想法,得到了高原、冈森的认可。
第二次转机,发生在1980年3月26日。谷牧副总理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汇报会”上讲话,谈到蛇口用人问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择优招雇聘请”。
两天后,袁庚写信给谷牧,寻求书面支持。谷牧在信上批示“我同意。据此同有关方面交涉。各方均应支持你们。”
拿到尚方宝剑,袁庚又继续寻求交通部、广东省和深圳市的支持,正式着手谋划如何打破“干部私有制”。
袁庚为此下了四步棋。
第一步“冻结”。向交通部提出“对非专业人员、分配的大专生和一般行政干部,一律停止调进蛇口工业区”。
第二步“造势”。设法借助媒体力量,让外界了解蛇口正在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并在内部上下形成紧迫感、危机感。
第三步是“招聘棋”。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采取组织推荐、自荐、公开登报招考等办法,全国范围搜罗人才。
最后一步棋是“培训”。袁庚认为,要开办一个外向型的工业区,一定用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武装人才的大脑,将人才塑成可用之才。他提出办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思路。1981年4月20日,交通部情报所林鸿慈应袁庚之邀来到蛇口,筹办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
这个培训班后来被称为“蛇口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共计48人,全是理工科大专院校毕业。这批学员中,就包括王潮梁。
原标题:致敬40年|全国首个招聘干部王潮梁:打破“铁饭碗” 他是“跳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