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泰国生死救援背后:不必写中国救援队名字,只要写“中国人”

上观新闻微信公号2018-07-21 20:18

上观新闻微信公号消息,近年来,在国际上连连亮相的中国民间救援力量成熟了。这些自发的、愈发专业的公益救援组织虽还弱小,但在异国他乡,他们也是一支有口皆碑的“中国队”。


泰国北部一个大型洞穴群内,中国民间救援队队员们参与搜救入洞后失联的一支少年足球队。

近日,北京经历了一波强降雨。刚从泰国清莱参与洞穴救援回国的王珂,深夜被风雨声惊醒,脑海中第一反应是:不好,洞里又涨水了。略一回想,心下便安。

泰国清莱府被困洞穴半个多月的“野猪”少年足球队员和教练13人已于7月10日全部获救。7月18日,这群孩子出院了。  

孩子们出院这天,身在北京的中国民间救援队员们受泰国驻华大使之邀,赴大使官邸参加宴会。王珂费了心思,和这群五大三粗的救援队汉子们商量,赶忙从景德镇订了瓷制的漫画:“象征足球队员的一群小野猪,在大象、袋鼠、熊猫等动物的保护下,从曲折的洞穴中游了出来。动物们寓意着各救援队的国籍,袋鼠是澳大利亚,熊猫则是中国。”此外,救援队员们还用宣纸、毛笔写了给泰国王室的感谢信,祝“中泰两国世代友好”。

显然,这群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始成长的民间救援队员,不仅走出了国门,还颇有些外交人员的风范——他们在离开泰国前,因为清理救援装备,导致酒店房间整理工作加大,所以特意用中泰两国文字联名写下感谢信留给酒店,想不到酒店将此发上社交平台,点赞声一片。队员们坚持认为,在外代表中国形象,点滴细节都应注意。  

不得不说,近些年在国际上连连亮相的中国民间救援力量成熟了。与官方的国际援助相比,中国民间这些自发的、愈发专业的公益救援组织虽还弱小,但在异国他乡,他们也是一支有口皆碑的“中国队”。

不挂国旗不抢功

“只要写中国人在国际救援中亮相”就行了

记者夸他们“成熟”,王珂看看身边的队员们,挠头觉得自己还挺“稚嫩”。虽然,至少从2012年赴缅甸曼德勒地震灾区开始,中国民间救援队就自发地赴海外参与救援任务,有了一定经验,技术也不差,但理念上尚有欠缺。  

王珂说起本次泰国洞穴救援中的一个细节——英国潜水员首先找到洞中的孩子时,开口说“我是救援队员”,而非“我是英国救援队员”,把好消息带出洞后,还低调地将功劳归给泰国军队。王珂与队员们想,若是自己立此头功,肯定得忍不住说:“我是中国救援队员。”

另一个被队员们津津乐道的细节是,中国民间救援队有人带了国旗去泰国,可到营地一看,这么多国家救援队,没一面国旗,于是便不挂了。  

“我们是国际社会的一份子,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我们不是‘战狼’。”王珂说,这句话被媒体报道之后引发了一些争议,可他们觉得,在生命面前,不分国籍和你我,这应是更高境界的自信。

这在以前的“中国队”,是很难想象的。王珂说起2015年4月在尼泊尔大地震后参加“敢死队”的往事——他随着中国民间救援队赴加德满都救援,有位当地男子特地找到“中国队”,请求能将埋在家中的妻儿挖出来。对方特意提及,他们当地人喜欢中国救援队,因为中国人对遗体非常尊重,常用手乃至用勺子从废墟里搬出遗体。王珂和同事们去了,一看发现那是一幢危楼,已被其他国际救援队画上了意味着“不能靠近”的大叉。可当地群众已在围观,眼神中都是哀求与期待。“我们要为中国人争光!”王珂想,队员们估计也是这样想的,于是在仔细评估了风险后,现场组织“敢死队”,按照家里是否有男孩以及孩子年龄大小和家庭负担排序,自愿举手报名,王珂身在其中……  

换成今日则未必。在保障救援人员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是更高的准则——本次泰国洞穴救援,美国救援队有先进的飞机和装备,但洞穴潜水的专业技术不够,绝不贸然深入,而是发挥组织管理特长,搭建指挥平台,勇于承担责任;中国救援队也有洞穴救援专家谭晓龙和其他潜水高手,但服从指挥,发挥自己在绳索搭建上的特长,大量建造、修整洞穴内的绳索系统,并在力所能及的洞穴深度内,传递气瓶与物资;泰国人、澳大利亚人、日本人均是如此,淡化国籍,融入国际协作体系,各显神通。最难最深的洞穴深处,不过十多人,他们是洞穴潜水领域全球范围内公认最好的专家。

泰国北部一个大型洞穴群内,中国民间救援队队员们参与搜救入洞后失联的一支少年足球队。 受访者供图

有中国队员坦言,偶尔脑子里也有念头,若能拼死潜进去,亲手救几个孩子,多好。当然,这是不现实的。随着救援队员们回国,更多救援过程的细节被披露。

队员周亚辉向记者比划,洞穴深处的水中最窄处仅容一人笔直钻过,水浑浊不能见物,还要逆流而上,且不谈潜水技术,老式气瓶装备都过不去,只能携带极为先进的小型潜水设备才行。就算普通潜水员想“拼死”,也进不去;更何况,有统一的指挥系统,不允许这种冒险行为。 

没有必要抢功,功劳本就属于所有救援者与志愿者。在孩子们被发现且都活着的7月2日晚,救援营地里召开了欢欣鼓舞的小型会议,英国潜水员简单介绍完孩子们的情况后,掌声与感谢声送给了在场所有人。

王珂的想法已改变。他甚至特意叮嘱记者,报道时不必写出两支中国救援队的名字,只要写“中国人在国际救援中亮相”,就行了。  

多做少说

“争光”与“争气”都是次要的事

记者觉得,还是应该提一下两支救援队的名字,分别是平澜公益基金会救援队和绿舟救援队。王珂正是平澜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

前不久的泰国清莱救援现场,据报道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老挝、缅甸、日本、比利时等国的救援队员和志愿者,其中有部队,也有民间公益组织,各自在不同领域忙碌。周亚辉甚至都没留意到某些国家队员的存在,他不得不叹服,真正的国际合作委实“单纯”。  

让周亚辉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整个救援过程中的平等氛围。一位全世界最顶级的比利时潜水专家,看到中国潜水员来了,主动跟他们沟通洞穴内部的情况,讲得耐心、详细。实际上,他所讲的地方,中国潜水员未必有能力潜进去。

“人家已经在这里埋头苦干了近一个星期,我们不过是‘新来的’。”周亚辉感慨。接下来的工作中,与“中国队”背靠背坐着的是美国空军的救援队,不远处澳大利亚来的不少是特警队员,东道主泰国军队则人多势众。周亚辉心里知道,他们都是比自己“牛”很多的队伍,可每日开会,指挥官几乎都会咨询“中国队”的意见,各方平等地互相通报、信息资源共享。周亚辉曾问那位发现孩子们的英国“英雄潜水员”一个很小的技术问题,想不到对方认真回答了20分钟。

“中国队”人数不多,又是民间队伍,可泰方和美方的指挥官也并不小看,每次有任务都会询问:“你们能干什么,能出几位潜水员?”分配任务时也并不“照顾”,该怎样就怎样。在救孩子们的“总攻”前,队员谭晓龙也被邀请上台提建议,他英语并不好,台下的指挥官和专家们都依靠翻译仔细倾听,有几条技术建议被一一采纳。  

这种平等,最初让中国救援队员李硕有些不适应。他记得第一次进洞穴潜水参加传递物资的任务时,一旁的美国军人塞给他一个气瓶,大呼:“GO!GO!GO!”(意为“向前”)他还有点懵时,便跟着潜水员们下水向前了。只要一进洞,国际救援队就毫不客气地把他视作干活的一份子。 

往洞外运孩子的第一天,周亚辉参与接力传递孩子。他忍不住想多看几眼,就跨过了自己的负责区域,在泰方负责区域帮孩子换了个气瓶。他看到,氧气面罩揭开时,一旁的泰国救援者轻声吟唱,像是安眠曲,又像是祷告词;他听到孩子的呼吸声,很是安慰。可如此“情不自禁”,也是“越界”了。

有队员私下告诉记者,自己总有种“争气”的思维,于是会帮外国人多干一点、多走几步,想不到这种好心帮忙反而招来投诉。从国际救援协作的角度,对方觉得你干扰了他的工作。

救援队员周亚辉向记者展示洞穴内的示意图。 孔令君 摄

真正有实力的救援专业“牛人”,一心想着的只是救人。王珂也有些不好意思,他看着几位外国顶尖潜水员一出洞便回宾馆休息,对外几乎不吭一声,反而是他接受了不少采访。事后,他第一次有了新想法:只要“中国队”在国际救援中没有缺位就行了,多做少说,“争光”与“争气”都是次要的事。

这一次,当地的、国际的志愿者们与救援队配合默契:会中文的翻译们来了,城里卖烤肉、售饮料的商贩也来了,他们在救援营地外建起一个小夜市,救援人员随时可以去拿各种吃食,乃至后来按摩、理发的师傅都来了。

周亚辉一次在救援休息的空挡,在朋友圈晒了个三明治,配文道:“是泰国国王御赐的,今晚御膳房管事直接送到手上。”救援队员张广瑞这样描述营地外的场景:近千人的救援行动,保障秩序竟如此井然,气瓶、电池、密封袋,连袜子都准备好了,厕所也时刻保持整洁。  

等孩子们悉数获救的最后一天,人们要接力把物资设备从洞内运出去。大家士气昂扬,等所有工作都干完,“中国队”是最后一个出洞的,迎接他们的是各国队伍的指挥官以及热烈掌声。这掌声不断,从洞口到营地,夹在道路两侧的志愿者和当地百姓们,把巴掌都拍疼了,却都还在笑。

救援成功那一日,绿舟救援队的王旭东也很高兴。虽然他所在的救援队早已回国,但他觉得也挺值:他们曾在洞穴上方的山林寻找是否有缝隙钻入救援,等救援任务重点改变后,不少救援队便撤退了,“听从现场指挥不添乱”,也是国际救援协同中重要一课。

“衷心感谢,我的英雄”

在国际救援舞台上,来自民间的“中国队”一直在进步。  

王珂还记得,2012年11月缅甸曼德勒发生大地震后,中国民间救援队奔赴,他随着队伍到了当地中国领事馆,向总领事说明情况:我们是自发组织来的公益救援队,曾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难的救援,能否进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对方稍有些惊讶,但认为这是能体现中国人爱心的大好事,给予了支持。  

那一次,可能是参与国际救援的“中国队”初次亮相。虽然王珂自认做的工作并不算多,不过是清理了一些废墟,捐赠了一些物资,但当地人尤其是华人华侨的反响非常热烈。有人拉着王珂向旁人“炫耀”:“瞧,这是来自我们祖国的帮助。”当地百姓还提出要求:能否把成龙等中国功夫明星请来?后来,这支救援队回国后干脆组织起了在缅甸的免费武术支教。

之后,民间“中国队”去缅甸参与国际救援的渠道就打通了。2014年9月,缅甸克钦邦,搜救缅甸大学登山队失踪队员行动,中国蓝天救援队也应邀参加。王珂记得,当时缅甸媒体高度关注,中国救援队员一下飞机便被当地媒体团团围住。面对镜头的中国救援队伍,一身天蓝色制服,袖子上有五星红旗的臂章。到2015年8月,在缅甸水灾重灾区若开邦实兑市救灾的蓝天救援队队员还得到缅甸领导人的接见,夸奖他们“很专业”。

参与本次泰国洞穴救援的平澜公益基金会洞穴专家王英颉,还记得2013年11月菲律宾遭受风灾时的急切:他尝试着给菲律宾驻华大使馆打电话,请求驰援,因为语言沟通问题他原本以为被婉拒了,想不到后来对方主动沟通:“感谢你们。”虽然已是下班时候,但对方表示可以帮忙加班办理相关手续,很快,王英颉、李硕等民间救援力量跟随中国红十字会抵达菲律宾。

曾几何时,王英颉等人总觉得要出国救援,得层层审批或是授权才行。实际上,不少受援地往往对国际救援力量持非常开放和欢迎的态度。那之后,中国民间救援队还参与了2016年4月厄瓜多尔大地震的人道主义救援和当年10月的海地风灾紧急救援。

经过一次次积累经验,民间救援团队的反应越来越快。前不久的泰国洞穴救援,王珂与王英颉迅速找到驻华大使馆,并同时请泰中友好协会出具邀请函,还得到了中国驻清迈总领事馆的支持。在各方指点之下,“中国队”到达救援营地之后能直接找泰国军方报到。队员们也身经百战,本来洞穴救援只是带了常规的绳索和滑轮等,可周亚辉在打包行囊时想着当地大雨,要带潜水服,后来就干脆带了面罩、脚蹼,从湖南长沙出发的队友还带上了水下机器人,因此当地指挥官一看,便招呼这支专业力量进洞。“若其中任何环节不对,就未必能深度参与这次救援。”王珂总结道。  

收获的不仅是经验,还有许多友情与温暖。记者与王英颉共同的一位微信好友前不久也在清莱,他跳上了一辆出租车,当地司机说起,中国救援队也参与了救援,“谢谢中国”;当聊到朋友王英颉参与救援时,对方竟免了他的车费。他还在救援营地外遇到了当地的一家三口,把城里的店铺关了门,来给大家做烤肠。他问,来这里做志愿者是谁的提议?对方答,全家都想来,又是一句“谢谢中国”。

至于王珂、周亚辉、李硕、谭晓龙和王英颉他们,在完成救援任务之后,接受了泰国王室的邀请游览曼谷,一路上礼遇有加,宾馆的服务员们给他们写了数张泰文小纸条——“衷心感谢,我的英雄。”

这些小纸条,周亚辉都小心翼翼收好,带回家来。记者见他时,他大大的背囊还没拆开,放在墙角,似乎等着下一次国际救援。

原标题:泰国生死救援背后:不必写中国救援队名字,只要写“中国人”

责编周自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