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消息,遭遇堵车,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从专车中跳了下来,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地赶往亚运会开幕式的现场。其间,这位总统除了大秀车技,还不忘在人行横道前停下,礼让放学正在过马路的孩子——第18届雅加达亚运会开幕式现场大屏幕中播放的这段“创意”视频,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印尼人民的幽默和豁达。
笑声过后,尴尬却没减少。
持续了3个小时的开幕式结束后,人流从格罗拉蓬卡诺体育场向外缓缓散去,雅加达交通给人的感受,完全没有开幕式短片中那样舒适和惬意——现实中,不停摁着喇叭的小轿车几乎寸步难行,数量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摩托车见缝插针。在距离体育馆两公里之外的地方,很多摩托车时速超过80公里,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除了让人感到烦躁,也不免令人提心吊胆:这样骑摩托车,真的不怕出交通事故吗?
观众到了 “票”还没来
第18届亚运会8月18日~9月2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这是这个“千岛之国”自1962年举办亚运会后,50多年来再次迎来的大型洲际综合性运动会,本届亚运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东南亚国家的“国事”。
过去几年,为了成功主办本届亚运会,印尼政府斥资2.24亿美元用于翻新旧场馆、建造新设施、改造基础设施等项目,在安保、城市环境卫生、志愿者等层面投入的人力更是难以计数,预计整个赛事期间,政府投入将超过32亿美元。
但即便如此,对于庞大和复杂的亚运会而言,雅加达显得有些“小”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于当地时间8月16日抵达雅加达进行采访,或亲身经历、或听同行讲述,本届亚运会的“小毛病”实在不少。
通常情况下,亚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性综合赛事,安保势必相当严格,但雅加达亚运会中心场馆区的安保漏洞依然明显。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虽然设有从事检查工作的安保人员在岗,但有很多观众趁人群拥挤,未经过安全检查就可以“混”进场馆区。
而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不缺热情但缺乏专业性,提供错误信息的问题时常出现,有记者提及“遭遇”表示,“我问志愿者,中国男篮会在哪里训练,志愿者的回答是3号馆,我接着问3号馆在哪里,志愿者不知道,在他咨询过其他志愿者后,给记者发来的示意图片,却是足球场地。”
组委会的不专业,甚至波及到观众。8月19日上午,中国女排和越南女排的小组赛开打,场地内几乎空空如也,没有观众。原来,按照组委会预先的计划,观众可以凭借电子票到现场兑换实体票入场,组委会每天会把当天所有的门票打印出来,然后运往售票点,但糟糕的交通让送票员迟到很久,以致大批观众只能滞留在排球馆外等候换票。
至于媒体班车不守时的情况,一向苛刻的记者都懒得抱怨了,好在还有出租车甚至摩的可以帮助他们抵达各个场馆。
但现实令人们又难以过度苛责,毕竟雅加达已经为亚运会竭尽全力——为了确保4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8万名参会人员(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工作人员),以及数千名媒体记者,数十万游客在雅加达和巨港拥有良好的亚运体验,电力供应极不均衡的印尼,集中为这个两个城市优先供电,并在交通方面实施单双号出行政策,增加公交运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亚运红利 先到先得
雅加达亚运会的种种仓促举措并不令人感到意外。2012年底,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在中国澳门召开,由于阿联酋申办城市迪拜退出,越南首都河内击败印尼申办城市泗水取得举办权,但本可以取得“国家历史上首次举办亚运会”成就的越南政府在2014年4月提出放弃本届亚运会主办权,原因是“国内民众反对”以及“建设资金远远超出预算”,同年9月,在仁川举行的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宣布,第18届亚运会由印尼接办,但比赛城市由申办时的泗水改为首都雅加达——理由也很简单,4年时间不足以让泗水市完成亚运会基础建设以及场馆改扩建工程,印尼只有首都雅加达能够“担此重任”。
正是在“推诿”中,雅加达才“勉强”迎来本届亚运会。据印尼媒体报道,雅加达已经为承办亚运会付出极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发达国家和体育强国承办大型国际性综合赛事的高标准来要求雅加达,公平性值得商榷。
更何况亚运会历史虽然并不悠久但“膨胀”速度惊人。1951年,第一届亚运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资料显示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名运动员参赛,67年过后,在雅加达举行的第18届亚运会已经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1300名运动员参赛。虽然,客观评价一届运动会的成功与否通常要等到闭幕后才适合作出初步结论,而整体评估还要看场馆在“后亚运时期”的利用率以及亚运会留下的体育文化遗产,但这样庞大的赛事规模,对于雅加达这样基础设施并不发达的城市而言,确实是较大负担。
以承办国际性大型综合赛事为契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提升本国体育运动水平,加强民众参与体育健身观念,一直是申办城市的主要目标,最明显的样本当以北京为例,有媒体援引专家观点表示,1990年亚运会的举行,让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快了30年”。
从1984年击败日本广岛赢得1990年亚运会举办权开始,“北京亚运会”就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关键词,财政拨款加全民捐款让人们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举国办赛”的巨大便利。在那一届亚运会开幕之前,亚运会组委会向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提交的报告显示,“80个比赛和训练场馆已准备就绪,其中新建和改建55个,建筑面积46万多平方米。为运动会服务的邮电中心、新闻中心、电视制作中心等工程也已完工,中央电视发射塔基本建成,可以使用,建筑面积共20多万平方米。同时,通过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在首都北郊兴建了一个设施齐全的亚运村和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修建了北辰路、北四环路以及京津塘高速公路等24条道路,共92公里,包括18座立交桥和54座其它桥梁、环岛、地下人行通道。同时还完成了海关大楼和首都机场的扩建任务以及有关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如果不是因为承办亚运会使得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北京后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或还停留在幻想中,也不可能以一种全新的自信姿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由简至繁 沉重亚运
“亚运,让城市更美好”的口号在北京身上得到极致体现,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亚运会自身的“阶段属性”也在制约着这项亚洲最大体育盛会的“精品化发展”。本届雅加达亚运会,竞技层面的比拼还在其次,“历史最大规模”和“新增项目”的效果才是组委会最关心的问题,换句话说,组委会的重点不是“亚运”而是“会”,一旦城市基建红利消失,“承办亚运会”变成赔钱买卖,亚运会的发展就只能靠“超级城市”伸出援手。
比如,2022年亚运会。2015年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宣布中国杭州赢得主办权,与以往惊心动魄的投票选举不同,杭州胜出毫无悬念——第19届亚运会,只有中国杭州一座城市提出申办,亚奥理事会总算不用面对“流拍”的尴尬。
和雅加达相比,亚运盛会或将在杭州再现其辉煌一面:2016年G20峰会让杭州推开“国际化”窗口,“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促进杭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成为杭州承办亚运会的主要目标。杭州的志向远大,似乎更能衬托和承受“亚运会之重”。
正在建设中的杭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总面积为583.89公顷,相当于接近600个标准足球场的总和。奥体中心包括主体育场“白莲花”、主体育馆以及场馆群落,而在市政基础建设方面,杭州地铁将新建3、7、8、9、10号线和4、5号线二期,总里程192公里,总投资预算超过1400亿元,按照计划,2022年亚运会开幕之前,这些地铁线路将全部投入运营。
如今,亚运会已经演变成庞然大物,承办城市需要考虑的利弊已然相当明显,趋利去弊、各取所需说来容易实际极难——在杭州之后,亚奥理事会将2026年亚运会的主办权交给日本爱知县和名古屋市(两地联办),他们也像杭州一样没有遇到任何竞争对手。但这样的局面,对于亚奥理事会而言,并非对亚运会存在问题的简化,而是更加棘手且复杂。
原标题:观众到了门票没到,承办竞争变直通——“小城”办大赛 亚运会“不能承受之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