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金沙江堰塞湖“逆行者”:徒步无人区密林 到处是野兽活动的踪迹

@中国之声2018-10-15 09:46

@中国之声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应急管理部表示,金沙江堰塞湖水位基本恢复常态,上下游水情平稳,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区在此次险情处置中没有出现大的险情,目前,应急管理部牵头的联合会商认为,金沙江上下游仍要高度警惕、加强监测,紧盯滑坡体、上下游边坡滑动和桥梁情况,特别是云南要突出关注集中居住区、重点乡镇、重点工程和重要部位,及时发现风险、盯紧风险、防控化解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没有道路,大型机械通过空中和水路也无法及时到达的情况下,金沙江堰塞湖通过自然泄流,险情逐步缓解,在这背后,是抢险队员在高原山区经历的各种艰辛。我们的记者遇到了一位多次参加堰塞湖抢险的专业人员,他向记者表示,这一次的经历可谓是前所未有。

李贵平是原武警水电第九支队的支队长,今年武警水电部队转隶为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之后,他们接到的第一个抢险任务,就是赶往川藏交界的金沙江堰塞湖现场。队伍在险情发生的当天下午从成都出发,连夜赶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第二天上午前往堰塞湖。那里处于无人区,李贵平和三名队员先坐车到最近的村庄,再徒步下到谷底,爬上堰塞体,采样分析堰塞体的成分,研判溃坝的可能性,

李贵平说:“当时有录像也有照片,但都是远距离拍摄的,看不出堰塞体的物料。要知道会不会溃坝,必须要看到它是用什么物料组成,是比较容易溃坝的物料还是比较难溃坝的物料。除了物料之外也要看它有多高,只要知道了这关键的两个要素,对堰塞湖后期发展的判断就出来了。”

李贵平在笔记本上写下堰塞体的主要成分,包括强风化泥质灰岩,以及泥化的磷矿碎屑、砂板岩和铅锌矿等,都比较容易被水流冲刷带走,直径大于50厘米的石块只占到20%-25%。山体滑落江中翻卷形成的堰塞体,在靠近西藏一侧相对较低,这在一天之后成为了50米宽的泄流槽。两个小时的采样分析之后,他们要赶在天黑前踏上归途。这个时候,因为手机信号不畅,李贵平等三人与负责保管给养的队员张孝虎在山上的原始森林里走散了。

张孝虎说:“边下山边喊,就是怕错过了,没想到森林太密了,声音一直传不出去,他们也没听到我们喊,我们也没听到他们喊,就错过了。”

李贵平说:“七点钟爬到半山坡的路上,已经啥都看不到了,所以走到半山就迷路了。”

森林茂密的枝叶遮蔽了天光,只能听见风吹过的声音。为了省电,三个人只开一部手机,作为唯一的照明:李贵平告诉中国之声的记者:“森林里我以前没走过,这一次走了才知道是多么可怕。森林里就是我跟你之间大概离个50米,如果用手电晃,是啥也看不到的,挡得就那么严实。当地老百姓在我们去的时候就说这里有黑熊,有野猪,有狼,有雪豹,地上有好多野生动物的粪便。当时很害怕,害怕惨了。喝的水也没有,我跟你讲起来好像是笑话。我们三个人渴得没办法,就捡之前有人扔下的矿泉水瓶。好不容易捡到一个,瓶子里有一点剩的水,我们三个人一人喝了一口。后来每走不到50米,我们都要坐下来躺个一两分钟。走不动了,腿根本就没劲了,没法动了。因为我们连夜过来之后就没有休息,接着爬山爬了十几个小时,东西都没有吃。没有任何的路,都是刺。刺和刺之间也有一些缝隙,我们就从缝隙往前钻,钻了一公里多,花了两个小时。”

深夜11点左右,手机接收到信号,有当地的向导赶来接应。但是在密林里,即便手机的位置共享功能显示距离已经很近,他们还是找不到对方:

李贵平说:“因为树对声音有反射,方向无法辨别。在东边喊可能听起来是在西边,所以他们找到我们的时候,有半个小时看不到人,只能听到声音。微信上的共享位置看起来也很近,但就是找不到人。”

李贵平在武警水电部队工作二十年,参与过多次堰塞湖抢险,但这一次的经历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这是第一次。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也是第一次。这也是人生的经历啊,想起来都后怕。”

他们最终在凌晨两点回到白玉县城,走散的队员就在堰塞湖边的帐篷里,跟其它单位的抢险队员一起度过了一夜。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发生后,现场周边一直有消防、特警等抢险队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运用无人机等工具,密切观察山体和堰塞体状态,记录水位变化。

原标题:金沙江堰塞湖“逆行者”:徒步无人区密林 到处是野兽活动的踪迹

责编周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