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媒体:退出家长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 恐怕只能逞一时之快
    11-05 06:4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消息,“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一名家长的“怒吼”火了。该家长在视频中吐槽: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或许是说中了太多家长的心思,这条视频一度飙升到微博热门话题首位。然而,稍微一分析便不难发现,这表面上的气势汹汹,背后却隐藏着虚弱与无奈。假如真的理直气壮,退就退了。退个群还要录一条“怒吼”视频,正说明退得心不甘、情不愿,是迫不得已。

    家长群是家校交流的平台,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这个平台传达的。“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看起来痛快,却透着一丝不计后果的苦涩。退了之后怎么办?你怎么了解孩子的在校状态?又如何获得学校的通知、老师的叮嘱?新闻后面,很多网友发出“共鸣”:怀念没有家长群的日子。

    这种“怀念”,只是给记忆蒙上了一层玫瑰色的面纱而已。固然,有一些教师在群里频频发通知,给家长“派活儿”,让家长增加了很多负担。但是,“群”的问题不在群里,在群外。假如一个教师要求家长批改学生作业,那么,退出家长群就能让教师不作如此要求吗?恐怕是自欺欺人吧。

    家长群只是一个工具,如何使用取决于参与其中的人。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些教师觉得可以让家长批改作业,或者做更多“越线”的事?事实上,关于“群”的管理,有关部门已经多次发声。去年,教育部在回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明确提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浙江等省份相继出台规定,明确学校不得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通过打卡提交文化学科作业等。近日,太原市教育局提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主管部门的态度如此明确,为什么仍有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除了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外,这恐怕还与整个教育领域的氛围有关。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一些家长更是为了子女教育不惜倾其所有。自己节衣缩食,给孩子报上万元的培训班却毫不手软;上班未必第一时间回复工作任务,学校发个通知却立刻回复“收到,谢谢老师”……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谁也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别人半步。对于足以影响孩子“前途”的老师,家长们当然无比重视、全力配合了。于是,部分老师难免“得寸进尺”——既然家长这么积极,那就再多做一点吧。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过度竞争的情况下,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外报各种培训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都是家庭自发为子女教育“加码”的表现。谁也不敢说,自己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已经满意了,就算是校内成绩已经很好,还有更多的艺术课、竞赛班、体育特长训练在等着。

    或许有人发现了,这一场景与最近流行的“内卷”概念很相似。在某一领域,人们的投入越来越多,因此增加的产出却非常有限。也有人用“剧场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在一个剧场内,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来,后排的人就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导致整个剧场的人都只能站着看戏。虽然大家都付出了更多成本,但是谁也没有得到更好的体验。

    这种局面令人痛恨,也令人无奈。谁都想打破僵局,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退出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当那位爸爸退群时,众多家长叫好的原因——他做了其他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当然了,对于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之类的明显不合理要求,家长可以跟教师沟通,向学校投诉,或者向当地主管部门投诉,通过这些渠道理直气壮地解决问题。只是要想从此以后就不管孩子的学习,恐怕是不可能的。退群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吗?恐怕也只能逞一时之快吧。

    原标题:退出家长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