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消息,7月中旬,黄严忠一家人终于实现了今年的旅游计划,目的地是远离美国大陆的夏威夷。
黄严忠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住在新泽西州。过去,他们全家几乎每年都要出国旅游一次,但因为疫情,去年没有成行。这次原本计划去欧洲——欧洲已经向接种了疫苗的美国游客开放,不过,鉴于现在国际间旅行政策与疫情走势变数较多,他们最终折中了一下,选择了度假胜地夏威夷。
就在他们出发的几天前,7月8日,夏威夷州州长宣布,餐馆可以招待的容量提升到75%,美国其他州来的游客,如果完整接种了疫苗,就不用出示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证明了。黄严忠一家提前将疫苗接种证明上传到相关网站上,就可通行。
一旦一剂以上疫苗接种率达到70%以上,夏威夷州就可以全面开放,而这一目标现已达到。尽管这个约140万人口的群岛最近每天仍有100多例新增感染者,但在这里的一个星期,黄严忠除了进餐厅时要“装模作样”戴一下口罩,已基本见不到病毒给当地生活留下的印记。
7月27日,东京奥运会的一场赛事期间,工作人员们戴着口罩并由挡板隔开。图/新华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当前美国的现状,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的说法是:“beginning of the end(结束的开始)。”还要坚持一段路,但已经进入拖尾阶段。后疫情时代已经到来,当新冠病毒被认为难以清除,如何与病毒共处?一些国家开始激进地宣布退出新冠大流行,用一定的健康代价换取社会的正常运转,一些国家依然持续不懈地努力,将感染数量维持低水平,还有一些国家处在转变的过程中。
7月29日凌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撰文道:我们曾经经过的还不是最艰难的,更艰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疫情结束的开头”
在美国媒体看来,从今年5月开始,美国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故事进行到了第三章。随着CDC在当月初宣布,接种疫苗的人不必戴口罩、在室内和室外也不必保持社交距离,美国真正开始站在了“疫情结束的开头”。
并不像有个控制一盏超级大灯的开关,“啪”的一声,整个国家就重启了。在美国,这个过程更像是点燃插满蜡烛的地图,一根、再接着一根,直到所有城市都亮起来。最先被点亮起来的地方,包括新泽西州、纽约州、特拉华州等,这些州早在5月份就开始取消了绝大部分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限制措施。纽约市原本打算7月1日开放,但由于纽约州已于5月19日率先放开限制,纽约市也只好随之放开。
6月26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一些反疫苗者在一家医院外举行抗议集会。图/人民视觉
进入6月的第一天,以色列人也尝到了“后疫情时代”的味道。当天,最后一批防疫要求被取消,人们不再需要疫苗接种证明或康复证明,就可以自由出入不同的地点,还保留的强制性措施是进入室内需要戴口罩、未接种疫苗者入境会被隔离。
当时,以色列的每日新增病例已经降到个位数,20岁以上的人群中,70%以上都已经完成两针辉瑞/BioNTech疫苗接种,绝大多数高危群体已经得到疫苗保护。6月15日之后,以色列室内也无须戴口罩了。
7月20日,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参加了疫情以后第一次没有佩戴口罩要求的线下会议。这场研究生培育计划年会有30多人参会,参会人员需要有接种疫苗或康复凭证,或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埃森市,近来的每日新增病例在每10万人10例左右。
早在去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在复工决策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每10万人中如果一周内的新增确诊数超过了50例,就必须重新收紧政策,直到数字下降到50以下。这相当于一个“紧急刹车机制”,并且有一个明确的门槛值,便于各州执行。
陆蒙吉说,在德国,现在每周平均每10万人中只有8例左右的感染。德国正在逐渐开放,只要遵照当地防疫要求,可以入境德国的国家名单在不断拉长。
德国计划在9月份之前完成85%的一针以上疫苗接种率,目前大约达到60%,陆蒙吉介绍说,按照目前每天接种60万人的接种速度,届时差不多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大家的共识是,德国不需要再进行一次封锁。即便到了今年秋冬,如果还达不到85%左右的接种率,可能疫情还会有小的高峰,但社会不会再回到原来严厉的管控措施中。
英国的做法要更激进一些。在7月的第二周,英国每10万人尚有289例感染者,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决定7月19日取消所有防疫限制。
7月19日,当午夜到来的时候,英格兰地区成千上万的人终于可以涌向酒吧,摩肩接踵,室内可以容纳人数的限制取消了,戴口罩也不再是法律义务,英国政府将这一天称作“自由日”,而且这些措施的取消是“不可逆的”。
7月31日起,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重新施行强制口罩令,要求两岁及以上人员,无论是否接种疫苗,都要在室内公共场所戴口罩。图/人民视觉
高效的疫苗,尤其是两款mRNA疫苗,已经几乎能预防所有新冠死亡。大量的真实世界数据表明,疫苗在降低住院、重症与死亡率方面表现非常优异,这是新冠能够越来越“流感化”的关键。
面对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硬解封,超过120位学者联名致信《柳叶刀》杂志,称其“危险且为时过早”。他们指出,即便因为有了疫苗,感染与死亡之间的关联在弱化,但是并不等于断裂。此时放开限制,会使得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处在暴露之中,毕竟,目前整个英国人口中,全程接种疫苗的也只有56%左右,其中青少年受到的威胁更大,而且大量传播也会给病毒变异更多机会。
“只要医疗系统能够提供足够的救治能力,就可以开放。英国目前单日新增病例在5万左右,重症病人数量在500左右的低水平。如果重症病人的数量没有大幅增加,卫生压力就不会太大。”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英国解封的时机是否成熟?“答案是肯定的。”陆蒙吉分析,新冠疫情一直会延续,对于没有意愿接种或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新冠病毒的威胁是永久存在的,等待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现实。还有一点,夏季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较少,大部分人的免疫力处于最佳状态,尽早把新冠疫情传播的高峰期度过,能够缓解秋冬季的卫生系统压力。
另一方面,因为无症状,有许多人感染了新冠没有被发现,实际感染者数量大约是已经确诊人数的2~4倍。因此,如果放开以后,英国每天出现10万新增病例,意味着还有20万以上没有被发现的感染病例,英国在3天之内就会有大约一百万人感染、一个月内达到一千万以上。再加上英国目前的接种率,反而有助于群体免疫的尽快实现,届时,新冠疫情在英国将明显下降。
面对变异病毒也不封锁
然而,美国“故事的第三章”进行得并不太顺利。打乱节奏的,是德尔塔变异株的迅速流行。7月27日,美国CDC调整了指南,要求已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士在传染风险高的场合仍应在室内佩戴口罩,并且学生秋季开学也应在校内佩戴口罩。CDC主任对外表示,已有新的科学证据证明,针对德尔塔毒株应当升级原有口罩指南。
法国每日新增感染者数量从4月中旬的42000多例下降到6月下旬的不到2000例之后,近期又开始反弹,最近的新增病例数接近20000例。作为应对,从8月份开始,在法国,只有接种过疫苗或近期核酸检测阴性的人才能进入酒吧、餐厅、火车、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出入境流动管理也将收缩。
挪威政府在今年4月启动了退出大流行的四步计划,基于疫情形势、医疗系统容量和疫苗接种情况,逐步放开。如果观察三个星期,没有出现疫情反弹,就可以推进到下一步。挪威已经在6月中旬走完了前三步,但在7月5日宣布,最后阶段的开放推迟到7月底,近日,挪威表示8月中旬将进行新的评估。
在美国CDC主任萝谢尔·瓦伦斯基20年的职业生涯里,德尔塔突变株是她遇到的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病毒之一。在7月22日的听证会上,她说,美国目前83%新增病例与德尔塔变种有关,而两周前的7月3日,这一数字还只是50%。传播力更强的德尔塔,正在给全球疫情蒙上新的阴影。
用基本再生数(RO)值来衡量的话,陆蒙吉说,早期版本的新冠病毒传播力大约是2.5~3,现在德尔塔的R0值大约是5~6,提高了一倍。基本再生数是指,在没有防护措施干预的情况下,一个携带者平均可以传染的人数。另据广州疾控研究人员的研究,该市今年5~6月疫情期间的62名德尔塔毒株感染者,病毒载量要比2020年原始毒株感染者最多高出1260倍。
过去的很多防控措施放到现在,都感觉到有点不足以减缓和预防传播。
在受到德尔塔侵扰的国家中,以色列也不例外。在接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以色列的每日发病数量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下,然而该变异病毒使得病例出现小幅上升。7月18日~28日的10天里面,以色列每日新增感染数量从755上升到2838。
过去,以色列因为疫情封锁过三次,但这一次,以色列政府希望国民与病毒共存——包括尽可能少的限制措施,以及避免第四次全国性封锁。以色列总理纳夫塔利·贝内特说,“我们的态度很简单:最大限度地保护以色列公民,尽量减少对日常生活和经济的损害。用口罩代替限制措施,用疫苗代替封锁。”
他将这个政策叫做“软抑制”,实施这个策略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从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整体考虑,这是必要的平衡。以色列是全球疫苗接种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一剂以上疫苗接种率约为64%。这一选择得到许多知识分子的欢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Nadav Davidovitch将其形容为,介于英国大幅放松限制和澳大利亚等国采取强硬路线之间的“黄金道路”。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尚未接种疫苗时,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与国家成为“飞地”。《华尔街日报》在7月初的一篇文章指出,疫苗接种正在打破疫情早期出现的一种模式:感染人数上升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限制收紧。在依靠免疫力而不是清零的国家,都有着大致类似的逻辑:用一定的管控措施放缓发病数量,同时尽快推动疫苗接种,构筑免疫屏障。
最新数据显示,在7月的倒数第二周,美国平均每天报告约43700例新增病例,远低于大流行时期的最高水平,但环比上一周增加了65%,几乎是其两周前水平的三倍。不过住院率整体上升幅度小于发病率,为32%。再进一步看,新增病例涨幅最大的五个州,也是疫苗接种率低于全美平均水平的地区。
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各国使出浑身解数。7月27日,拜登政府正在考虑要求美国所有联邦职员接种疫苗。就在此前一天,美国人口最多的州和最大的城市——加州和纽约市分别宣布,数十万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接种疫苗,否则就得每周接受新冠检测。
在欧盟国家中,法国疫苗接种速度推进一直比较慢。根据7月27日的数据,法国52.2%的人口完成了全程接种,只有不到一半的医护人员接种了疫苗。7月12日,马克龙表示,从9月15日起,疫苗将成为医院、养老院的医护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将强制性接种疫苗。从今年秋季开始,法国人做核酸检测需要自费,而疫苗接种仍将免费。到了某个节点,可能所有人都需要强制接种。但他的这一表态,招致来自法国各地超10万人的抗议。
清零之难
在过去的一年里,澳大利亚几乎幸福地将自己与全球疫情隔绝开来。人们可以去餐馆和酒吧,人流涌向节日庆典和剧院,实现了某种“新冠疫情下的正常”。另一边,当入境人员走下飞机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群令人生畏的士兵、警察和护士。他们戴着口罩和手套,直接将抵达人员送往隔离区。在5月初印度疫情大暴发的时候,来自印度的入境者,可能面临长达5年的牢狱处罚。
新加坡、越南、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此前都旨在实现“零感染”的目标,也就是将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接近于零,然后通过隔离入境人员、大规模核酸检测来将数字保持在极低水平。比如,在新西兰,目前死于新冠的总人数为26,而该国大约每年有500人死于流感。
7月1日起,泰国实行“普吉岛旅游沙盒计划”:来自中低风险国家且完成疫苗接种的外国游客在入境普吉岛之后不必接受强制隔离。图/人民视觉
澳大利亚这套强大的抗疫措施——关闭边境、强制隔离、作为“金标准”的密切接触者追踪,在99.99%的时间里都发挥了作用。但在6月下旬,德尔塔变种成功地突破了悉尼的防线。一周内,当地感染者激增至100多例,并蔓延多地。到6月25日,官员们承认有必要将悉尼封锁。
7月20日,在澳大利亚中南部的南澳州发现5名回国人员感染新冠后,这个180万人口的城市宣布封锁一周。此刻,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已经进入五周封锁期的最后一周,当天确诊人数是78。悉尼官方说,如果希望城市能在预定的7月30日之前解封,需要等到数字清零。至此,为了遏制德尔塔突变株的传播,澳大利亚超一半人口处在封锁状态。
英国媒体认为,澳大利亚这一套措施,自2020年底突变株袭击以来,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隔离酒店、机场司机等人员引发的传播越来越多。
越南此前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应对新冠大流行最为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2020年1月23日~4月16日,越南连续99天没有本土新增病例,但在印度疫情大暴发后,从4月下旬开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越南累计报告了5000多例新增病例。7月28日,越南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已经达到6519,发病率曲线陡峭上扬。
陆蒙吉指出,当病毒在突变中增加了传播力后,只要防控措施放松一点,病毒就会找到机会,局部的点状暴发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永远强制封锁。“接下来,所有此前防控较好的国家可能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国门开放的代价就是会有一部分人感染,这难以避免。”
今年4月,一些欧洲学者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认为,清零,而不是减缓策略,能给国民健康、经济与社会自由带来最好的结果。在37个经合组织国家中,几个采取清零策略的国家,新冠死亡率为每10万人1人,比其他国家低25倍;且今年年初这几个国家经济已经开始回到疫情之前水平。
然而,随着传播性更强的突变株蔓延、疫苗接种率久久达不到群体免疫的门槛,流行难以结束,一个摆在此前使用清零策略国家决策者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不与病毒共处,要付出多大的经济与社会代价来维持当前的零感染局面?多位社会学、生物伦理学家提出,应该公开地讨论,社会可以承受多少因新冠病毒带来的疾病与死亡。
7月28日,缅甸仰光,人们经过关于正确洗手的公共宣传告示。图/人民视觉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英国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高本恩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从长远来看,对付新冠,人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群体免疫,另一个是保持零感染。在短期内,零感染是最好的策略,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无法清除病毒,一旦实现了高疫苗覆盖率,就可以考虑转向与病毒共存。
如何共存?陆蒙吉说,增加疫苗接种,是所有国家唯一的选择。否则试图进行严格管控,社会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继续管控带来的破坏力很大,而且秋冬季再加上其他呼吸道疾病,压力会更大。
即便是在当前疫苗接种率低、不足以放开管控的国家,多位公卫专家认为,防疫措施依然可以更加灵活、有弹性,降低损失,比如,区别对待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者。
陆蒙吉认为,过去的边境防控方式以检测为主,这样难免漏检,现在可以要求入境人员都完全接种疫苗,然后再附加一些3~5天或最多7天的隔离观察,再加上一两次核酸检测,就可以将输入型疫情的风险降到很低,也能减轻防控压力。
疫苗互认成为跨境旅行的重要前提。欧盟委员会主席厄休拉·冯·德莱恩4月末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美国人使用的是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的疫苗。这将使自由流动和前往欧盟的旅行成为可能。因为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欧盟所有27个成员国都将无条件接受所有接种了EMA批准疫苗的人。
在金冬雁看来,这些低感染率的国家做得还是很成功的,把早期疫情损失最严重的时候躲过去了,但现在一直延续这种封锁状态,损失也很大。面对各种策略的差异,孰优孰劣,金冬雁主张,各国按照自己的特点,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最重要一个原则就是,要有一个与疫情相称的应对体系,不造成医疗资源的大量挤兑和崩塌。
“学着继续生活”
今年2月,从北京回到新加坡的陈卓要重新适应随时戴口罩的生活。因为新加坡比北京还要严格:只要踏出家门,即便是在小区或者路上,都会随时有“安全距离大使”过来提醒人们戴口罩,出去用餐一桌不能接待两个人以上。数月以来,新加坡一直采取严格的措施,将新冠感染尽量压到最低。
6月24日,联合领导新加坡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贸工部长颜金勇、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媒体上发表题为《与新冠病毒如常共处》的文章,开篇写道:我们正在采取一项积极的“围篱”战略——撒开一张大网,隔离与感染者接触的人,每天对数万人进行检测,其目的是将大规模聚集形成的风险降至最低。但自疫情暴发以来,已经18个月了,国民已经厌倦了战斗。所有人都在问:大流行何时以及如何结束?
7月28日,日本东京的一处火车站,人们戴着口罩出行。图/人民视觉
在历史学家看来,大流行通常有两种意义上的结束:一种是医疗意义上的结束,出现在发病率和病亡率大幅下降的时候;另一种是社会意义上的结束,发生在人们对疾病的恐惧逐渐消退的时候。对于新冠来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历史学家杰里米·格林说,他们问的是社会意义上的结束。
5月27日,有记者问传染病学家管轶,最近研究和关心问题是什么。他说,最近关注的问题是,新冠作为一个常见病原体长期流行是个大概率事件,这会是我们人类社会的长期挑战。“我这里对世界、对国家都呼吁一下,要预先采取措施,准备长期应对新冠病毒。”
关于如何做好准备与病毒共处,管轶给出三条建议。一是要建立全国性的变异病毒监测和分析网络;二是建立专业委员会,对这些变异进行认定,建立疫苗和特殊药物评审的新机制;三是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讨论制度,制定相关的应对政策,及时地应对病毒和疫情的发展变化。
5月3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请大家继续留在家中,并尽可能在家办公,必要时才出门。当时,因为陈笃生医院和樟宜机场发生聚集性感染,新加坡从解封第三阶段退回到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再加上变异病毒的威胁,新加坡还要加强新冠检测、追踪密切接触者,以及加紧接种疫苗。
不过,就在这次讲话中,李显龙勾勒了下一阶段的策略,新加坡接下来要开始进入新常态:即使病毒仍在四周潜伏,我们也必须学着继续生活。新加坡的目标是确保整体社区的安全,并接受有时可能会有一些人受到感染的现实。
在新加坡,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处,画面可能是这样的:人们有很多简便的方法定期自我检测,但它不再是隔离感染者的工具,而是确保大型活动、社交、海外旅行能够安全;感染者自行隔离,因为轻症和无症居多,因而感染者在家康复。
在新加坡,目前120多人接种了疫苗但仍感染,其中一些是65岁以上的,但是因为无症或症状轻微,没人需要住院。像流感那样,政府每天需要监测的不是感染数量,而是重症人数与ICU床位数;因为互认疫苗证书,旅行和流动再次恢复。商人们有了安全感,因为经营不会被扰乱。
这一天多久可以到来?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7月1日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新加坡近期疫情出现小幅反弹,7月20日报告了新增感染病例195例。这一天,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宣布重新加强防控,7月22日至8月18日间,所有餐饮场所只提供外卖或送餐服务,不允许堂食;社交聚会的人数从最多5人减至2人。
但这没有打乱新加坡的转变计划。新加坡的下一步目标,是在8月初的时候,让三分之二的人完成全程疫苗的接种。王乙康说预计8月底、9月初是一个合理的正式进入新常态的时间。到今年年底,新加坡人能出境旅游,回国后也不需要隔离,而开放的地区是疫苗接种率较高、感染率低的地方——预计为香港、大部分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具体来说,当某一个地区感染率保持在每10万人中不多于3例确诊病例时。
就像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那样,7月初,澳大利亚也大致描摹了“回到正常”的四步走框架,最终的目标是要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但是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在实践中,还是在执行清除策略。因为疫苗供应不足、担心疫苗风险等原因,目前,澳大利亚一剂以上的疫苗接种率仅为28.5%。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说,在任何国家,推广疫苗都必须解决与疫苗获取不平等有关的任何问题,否则都不可能在重新开放边境和经济的同时,以低感染率为目标。他所在的国家,要比澳大利亚更有与病毒共存的底气。新加坡目前近75%的人接种了疫苗,有一半人口全程接种了疫苗,目前在全球的接种率仅次于阿联酋。
从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
当很多欧美国家正打算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时,新冠疫情的风暴仍在席卷那些接种率低的亚非拉国家。目前,印度尼西亚已经超过印度和巴西,成为全球每日新增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最近两周的每日新增数量平均在50000左右。越南、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尼,都在重复着相似的轨迹:这些国家之前疫情控制得比较好,但是疫苗接种率低,它们目前都面临着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疫情。
疫苗不公平的问题仍然严峻。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发表讲话,他说,10个国家接种了全球目前75%的疫苗,而在低收入国家,只有1%的人接种了至少一剂。因为世界未能共享疫苗、检测和治疗手段,包括氧气,正在加剧“双轨的大流行”——有疫苗的国家正在开放,没有疫苗的国家正在面临封锁。
7月22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人们在Rorotan公墓安葬新冠病逝者。图/人民视觉
对此,美国公卫专家劳丽·加勒特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邮件中写道,疫苗推行的失败,部分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不协调,富裕国家最先获得有效疫苗,而最贫穷的国家要一直到2022年。在政客、怀疑论者的阴谋推动下,对疫苗的反对,已经让相当比例的人口完全不愿意接种疫苗。
今年1月,《自然》杂志询问100多名研究新冠病毒的免疫学家、传染病专家和病毒学家,新冠病毒是否可以被清除?近90%的受访者认为,新冠病毒将成为地方性流行病,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它将继续局部流行。“我个人认为新冠病毒被彻底根除的可能性是零。”美国西雅图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研究中心病毒学专家说。
7月8日,《自然》发表了《大流行之后:对新冠未来发展轨迹的展望》一文,基于大量综述与分析,该文章给出了新冠大流行发展趋势的几种可能场景预测:
第一种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情况是,人类无法迅速控制这场大流行,未来将面临持续的严重疾病负担和大量感染,这反过来可能会促进病毒进一步变异。
另一种情况是新冠病毒最终退化为类似于仅造成感冒症状的普通冠状病毒,影响力远不如流感。但目前,人们还难以预测新冠的毒性究竟会不会下降。
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新冠大流行将向季节性疾病过渡,与流感类似。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可以就此乐观——即使在非暴发年,流感在全球依旧可以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更加准确的说法,金冬雁解释,是新冠的未来可能会接近流感的轻症化。实际上,在极端的情况下,他说,就算任由其发展,病毒自身也会逐渐停息。1968年,香港曾暴发过一次流行性感冒,随后引发了全球大规模疫情,一直持续到1969年,当时全球有100万~400万人死于该流感,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当时,社会几乎没有多少干预措施。今天,引发该大流行的H3N2病毒,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流感病毒。
张文宏则在7月29日分析称,目前英国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都接近了70%,近期放开后,出现了感染人数的明显上升,但是这种发病率的上升不再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该病的病死率也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这是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英国政府和其他国家宣布“退出大流行”,并不是意味着零新冠,而是过渡到一个更易于管理的状态,这种疾病的负担是可以预见和制订计划的,比如通过分配一定数量的医院病床给新冠病人、定期开展加强疫苗接种计划和公众防护意识宣传活动。
黄严忠指出,一个好的公共卫生政策,是要在公众身体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之间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就像美国一年也有约3万人死于流感,它本身属于一种现实既定状态,不可能说公共卫生不允许一例流感出现,这是不科学的。
每个国家都必须制定一项对它们来说符合现实的长期战略。一些国家可能具备支撑其贸易和旅游的巨大的国内市场,他们可能决定继续以“零感染”为目标。张毅颖表示,但总的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将无法无限期地关闭他们的国家,而不对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原标题:欧美各国选择与病毒共存:放开了,会怎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