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致聋 游泳别忘了清洁耳道
进入夏季,很多人喜欢游泳来纳凉消暑,但因游泳引发的耳朵疾病也随之多了起来,中耳炎就是其中最高发的一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骆文龙提醒,游泳或洗澡时不慎将水灌进耳道是造成中耳炎的主因,耳道进水应及时用棉签擦拭,如感觉不适一定到正规医院就医。
小孩与老人更易得中耳炎
很多的小孩会患中耳炎,特别是婴幼儿。骆文龙表示,这是因为小孩的咽鼓管比成人短、粗,并且位向接近水平,所以在给小孩喂奶时,妈妈不能躺着喂,就是因为喂奶时,特别容易将奶水呛进咽鼓管内,引起中耳炎。
而老年人多发是因为老年人慢性病多,例如糖尿病、心脏不好、肺炎、肝炎等,所以抵抗力差。而且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退化,相较一般人的抵抗力偏低。
坐飞机要注意 最多是由感冒引起
非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由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一般情况下,耳膜正常,中耳腔只能通过咽鼓管和外界相通,达到耳内外的气压平衡。
现目前正值暑期,在出游坐飞机或潜水时,由于压力的改变使耳朵内和外界产生气压差,使得耳膜内陷,所以耳朵会不舒服。不过在做咀嚼吞咽、打哈欠等动作时,咽鼓管会张开,可以调节气压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坐飞机时需要吃东西或是嚼口香糖的原因。骆文龙提醒,坐飞机回来,如觉得耳朵闷、听力下降,请赶紧去医院就医。
还有一种最多的,就是由感冒引起的中耳炎。由于用力擤鼻涕容易将鼻腔里的细菌经咽鼓管排进中耳腔内,引起化脓性的中耳炎。所以感冒有鼻涕时,轻轻往回吸、抽,到嘴里后再吐出或是轻轻的从鼻子擤出。这样才是生理性的排痰方式。我们鼻腔中有纤毛,纤毛摆动的方向是往后的。排痰要顺着纤毛运动的方向。
中耳积液可致聋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因为中耳腔内有粘膜,粘膜都会有分泌功能,分泌的液体一般是通过咽鼓管排出,但如果咽鼓管不通,液体在中耳腔内就会形成积水,从而影响听力。
骆文龙表示,鼓膜上有两个窗,这两个窗形成位相差我们才能听清声音,而积液会淹没其中一个窗,导致位相差消失,所以就会耳聋。有的病人听力下降去医院,医生判断其是不是因中耳积液致聋,就会让其低头或是躺下,看听力是否改善。原理就是积液淹没窗口,而改变体位可以改变积液位置,使其位相差再度产生,于是患者感到听力改善。
骆文龙提醒,发现病情时要及时就医。时间短的话,积液就是水性的,医生比较容易处理。但积液中有纤维成分,如果长时间不去处理,水份会被慢慢吸收,形成胶冻状的物质残留在中耳内,我们俗称胶耳。耳闷时,会听力下降,这时至少有30分贝已经听不见了。如长期不治,听力会严重下降。
中耳炎治疗多用五种方式
骆文龙指出,如果确定是得了非化脓性中耳炎,首先就是先捏住鼻子,憋住一口气,使劲憋通。有的也可以喝口水或者做一下吞咽动作,帮助咽鼓管通气。但骆文龙表示,如果是非化脓性中耳炎,通过上述动作仍没有改善听力,只有到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理。
第一种方法是用波氏球打气,波氏球是一种橡胶材质的小球,利用波氏球往耳内打气,打通咽鼓管。
第二种方法是导管吹张法,用一个弯的金属导管,后面连着一个胶球,插入咽鼓管口,轻轻将气打进咽鼓管。
第三种方法就是鼓膜穿刺将液体抽出。很多人会觉得很危险,但骆文龙表示,只要操作规范,就很安全。因为积液都是往低处流,所以医生在穿刺时,会选择鼓膜下方(前下或后下),所以并不会发生危险。
第四种方法是将鼓膜切开。如果胶耳已经形成,穿刺已不管用,那么就要将鼓膜切开,吸去胶质。
第五种方法是置管,通过手术将小通风管置在鼓膜上,解决中耳腔内内外压力差。
骆文龙表示,如果是鼻咽癌或是其他疾病导致咽鼓管长期不通,这种情况就只能置管。放进去的通风管一般半年到一年就会自动脱落,鼓膜愈合。小孩的恢复能力很强,老人可能会慢点,大部分患者都会恢复,并且发生后遗症的几率很低。骆文龙提醒,置管的病人要注意个人卫生,耳内禁止进水。因为进水后容易转变为化脓性中耳炎,所以在冲凉洗头时要特别注意,最好不要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