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总算好些了,饭也能吃下去了,就是肚子还有点胀。”劫后余生的刘先生回想起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近日,重庆医药高专附属第一医院(市六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梅接到了区县某医院打来的求助电话,电话那头焦急地告知,有人因误食野生蘑菇中毒,情况十分危急,需马上转院至市六院进行救治。杨梅及医护团队即刻启动应急机制,全面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成功将命悬一线的刘先生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误认“野生金针菇”
连吃两顿“致命美味”
家住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刘先生,怎么也想不到,一次寻常的山上劳作,竟差点让他踏入了鬼门关。那日,他在山间偶然发现了一些野生蘑菇,便满心欢喜地采摘回家。中午12点多,一盘热气腾腾的炒蘑菇端上了桌,尝了一口,味道竟还不错,刘先生吃得津津有味。到了晚上6点多吃晚饭时,他没忍住,又把剩下的蘑菇炒了一盘,继续大快朵颐起来。
然而,这份“美味”却突然变身致命“毒药”。当天晚上9点多,刘先生开始上吐下泻,肚子里仿佛有无数钢针在搅动。直到凌晨5点,熬不住的刘先生赶紧让亲戚送他去了医院。
刘先生食用的蘑菇/图源 市六院
当地医院迅速完善了各项相关检查,高度怀疑是蘑菇中毒所致。碍于救治条件有限,当地医院便火速将刘先生转至市六院进行抢救。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自身丰富的蘑菇中毒救治经验,杨梅推断刘先生并非常见的“鹅膏菌中毒”,而是呈现出类似条盖盔孢伞中毒的症状。随后,经过对刘先生食用蘑菇的仔细辨认,确定他是误将条盖盔孢伞认成了野生金针菇,这才导致严重中毒。所幸,经过血液净化等专业治疗,刘先生已脱离生命危险。
“小个子 黄褐色”
它是致命“伪装者”
说起毒蘑菇,很多人可能只听说过吃了会“见小人”的那种奇特中毒现象,殊不知,根据毒素类型和摄入量的不同,野生蘑菇能给人体带来各种可怕的伤害,可分为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肾损害型以及混合型等,而“见小人”的情况只是一类典型的神经精神型中毒。
这次险些酿成大祸的主角,便是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条盖盔孢伞,别看它“小个子、黄褐色、有条纹、长树上”,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它体内的毒素能迅速对肝脏发起攻击,造成急性肝功能损害。杨梅强调,在众多中毒类型里,肝肾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一旦中招,中毒性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便会接踵而至。
带教查房中的杨梅(右一)/图源 市六院
条盖盔孢伞所含的鹅膏肽类毒素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哪怕经过“煎炸炒煮炖”轮番“洗礼”,它的毒性依旧丝毫不减。偏偏食用条盖盔孢菌中毒后发病较慢,潜伏期长达6小时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部分病例有心悸症状,让人容易掉以轻心。多数中毒者会出现24~48小时的暂时性症状消失(假愈症状),然后再次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并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出血倾向等症状,转氨酶迅速升高以致危及生命。
蘑菇种类难辨认
谨记“不采、不买、不食用”
野生蘑菇种类丰富,部分有毒与无毒的蘑菇外形相近,就连蘑菇专家偶尔都难以准确分辨,大众大多缺乏蘑菇专业知识,更没法辨别毒蘑菇,很容易误食中毒。
以下图为例,你能区分“条盖盔孢伞(有毒、急性肝损害)”和野生“金针菇(无毒)”吗?
“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后,及时救治尤为关键,最佳救治时间为食用后48小时内。”杨梅特别提醒,预防蘑菇中毒的最好方式就是避免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切不可抱着侥幸心理,或凭借经验判断蘑菇是否有毒,可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希望刘先生的经历,能给大家敲响一记警钟,让大家对野生蘑菇的危险有更深刻的认识,别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杨梅表示。
专家简介》》》
杨梅,硕士学位,主任医师,重庆医药高专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兼职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开始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工作,曾赴法国巴黎和图卢兹参加中法应急救援培训班。
学术成就:发表论文数篇,并参加过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重症血液净化大会文献翻译;参与了浙江大学出版社《实用急危重症处理流程》一书的编写以及《重症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急诊机械通气基础》等书的翻译。
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诊断鉴定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超声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保健专家组成员,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组成员,重庆市医学会重症专委会委员、公共卫生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学会急诊专委会委员、中毒与动物致伤学组组长。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中毒、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填塞、各种心律失常、急慢性心衰、呼吸衰竭、急慢性肾衰、急性重症胰腺炎等急危重症的救治。作为国家(重庆)突发中毒事件救援队成员,多次受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委派参加市内突发中毒事件的会诊并多次参加一级保障任务。(资讯)
(文/李灵 徐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