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系列专栏|健康新观念:从“无病即健康”到“整体健康”(连载一)
专栏作者:潘光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宣教科科长,在医院从事健康宣教工作35年。
[开栏语]
“健康对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人类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也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冲锋号。每个人也都在追逐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健康的向往。个人健康、家庭健康、社会健康均纳入高度重视的重要议事日程。但就目前而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健康素质也还有待提高。作为一名在医院工作35年的健康宣教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也很愿意与大家分享我自己对健康的一些感悟。”
健康的新观念:从“无病即健康”到“整体健康”
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首先必须要有正确健康理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头发光洁,无头屑;
•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就是身体的平衡与和谐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关于健康的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而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脏腑和经络是否健康,而脏腑是否健康关键看脾胃的健康状况,中医有个著名论断“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一切饮食和活动的供应完全在于脾胃的功能,所以中医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就在于脾胃是否健康。
健康是人存在的基本要求,自己的健康必须自己掌握。不关注自己的健康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人的健康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更是社会的。不关注自己的健康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健康就是身体的平衡与和谐。如果没有先天性疾病,只要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和谐,就能保持健康,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的良方。
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健康:健康就是在没有疾病发生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舒适状态——和谐就是健康、自然就是健康、平衡就是健康、适度就是健康。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实际上一个人心理平衡,生理就平衡,什么病就不容易得,得了病也好得快。任何病都是这样,这个力量非常非常强大,有时强大得你不可想象。
“情绪”确实造成很多意外。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得病与康复因人而异,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些人就容易得病,这与心理状态关系极大,我们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的影响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生理的平衡。所以,归根到底,这就是观念问题。大家的观念必须转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疾病,究其根本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生病。
温馨提醒:关于潘老师的“健康经”我们将在《健康人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游新闻健康频道线上同步推出,并进行连载播出,敬请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