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停靠在綦江铁矿门前的蒸汽火车
10-01 08:51:44 来源:重庆晚报

綦江铁矿工厂门外,废弃的火车头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昨日的故事。

89岁老矿长李宗文

工人影剧场上的红五星依旧耀眼

重庆晚报消息,距离重庆主城约140公里的小鱼沱被群山环绕,时间好像还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质的铁路轨枕,露天采矿设备和矿车车斗已经被锈蚀;青砖黑瓦的车间里,透过破碎又满是灰尘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车床已经结上了蜘蛛网;一栋栋暗黑而又高大的老厂房,错落矗立在青山之中;钢轨的滚动表面也生着锈——已经很久没有火车走过了……

社区工作事无巨细,綦江区赶水镇土台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开辉的日常也一样。每隔一段时间,他会抽空往镇上跑一趟,有可能的话他更希望去区里,打听那些已经锈迹斑斑的蒸汽火车头、车斗以及一栋栋老旧的筒子楼,有无可能焕发二次生命,开发成工业遗迹旅游项目。

父辈剿匪故事

发动村民集中粮食逼土匪露马脚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走在小鱼沱场镇的石板街道,《当你老了》的歌声从小巷内悠扬传来。偏西的阳光洒在屋顶一排排黑色的瓦片上,一旁的洋渡河蜿蜒而过,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廊道上歇息。

字迹斑驳的小鱼沱火车站便在土台社区。火车站附近的筒子楼里,住着重钢集团綦江铁矿的部分留守和退休人员,还有一部分租住的村民。57岁的汪启华每天守着一个路边小店,买东西的人很少,不用忙忙碌碌。“旁边是电影院、篮球场,这座小铁桥对面就是綦江铁矿办公楼。上世纪90年代,我这个只有四五平米的小店一天可以卖八九百元钱,你说这里当年有多繁华。”汪启华说,他是綦江铁矿的“矿二代”,他父亲在进入綦江铁矿前当了几年兵,还参与了綦江地区剿匪。“小时候父亲经常和我们说他们在綦江上山围剿土匪的故事:当年土匪猖狂,赶水一带是一名姓罗的土匪头子带着几百名地痞流氓等,围攻新成立的政府部门,被击溃后逃往贵州方向(土台位于渝黔交界地带)。大山里零零散散分布着一些村子,土匪经常到村民家里打劫粮食。当时,部队发动群众把各家的粮食集中起来运到山下,吃完一点下山运一点,控制粮食,逼土匪到处找吃的,露出马脚后再进行围剿。”汪启华说,如今的綦江烈士陵园里还葬有他父亲所在部队牺牲的战友。

汪启华说,他父亲当兵剿匪结束后便转到綦江铁矿工作,他本人后来也到了矿上。“读完子弟校后,我1978年到矿上工作,当时已经开始减产了,随后矿上自负盈亏,只好想办法做些外加工什么的维持。”汪启华回忆,随着矿上减产持续,留在小鱼沱的人也越来越少,小卖部从一天八九百元的营业额减少到后来的三四十元。

13岁当矿工

日本飞机不时从矿井上空飞过

綦江境内的铁矿,主要分布在土台、麻柳滩一带,当地铁矿开采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的铁矿石源源不断运送至大渡口的钢铁厂;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钢轨的主要铁矿原料也来自綦江铁矿……不论抗日战争期间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綦江铁矿都堪称功勋卓著。

居住在土台社区的89岁老人李宗文是为数不多熟知綦江铁矿历史的人。老人回忆,他13岁那年开始在麻柳滩的矿井里当背矿工人。“用背篓一次背几十斤矿石,井深超过百米,往返一趟约半个小时。”李宗文说,每个背矿工人几趟下来,全身都沾着红色的矿粉,整个人都是红色的。他开始背矿时正值抗战期间,日本飞机不时从矿井上空飞过。

“重钢的前身是晚清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抗战爆发后,汉阳铁厂以及上海炼钢厂等迁至重庆,在大渡口建立联合钢铁企业,而綦江铁矿成为下属单位,负责供应抗战急需的铁矿。”李宗文介绍,当时从土台、麻柳滩等地运输矿石到大渡口非常艰难,要转运多趟:先是从麻柳用轻便铁道人力推车(每车约1吨)运送到赶水,在赶水换木船运,走水道运至綦江后再运到大渡口的钢铁厂。李宗文回忆说,他背矿时还时常听说运矿的木船失事。船沉了,辛辛苦苦挖的铁矿石也沉了……

为解决土台、南桐至大渡口的铁矿石、焦煤运输,抗战期间还修建了綦江铁路。重庆晚报记者在小鱼沱所看到的铁轨及火车站等,便是綦江铁路小赶铁路支线(小鱼沱站-赶水站)。

李宗文是背矿工人,后来当上了矿长,直到退休。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小鱼沱最热闹的时候,正式工人超过6000人,加上家属超过万人。“大跃进时期,小鱼沱所在的土台当地也搞起了大炼钢铁,但随后没多久就停下来了。”李宗文说,上世纪50年代末期,綦江铁矿年产量最高时达到60万吨/年,为国家困难时期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随着綦江铁矿资源日益减少,加上铁矿本身品位也不是很理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已经完成其使命。上世纪60年代开始,綦江铁矿逐渐减产,工人从6000多人减少至3000多人,但小鱼沱热闹依旧。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矿上逐渐减产至基本停产,如今只剩几十名留守人员。大量闲置的车间、筒子楼已经人去楼空。

江姐月薪75元

现年89岁老矿长和她是同事

綦江铁矿工作人员及李宗文老人还向重庆晚报记者介绍,1941年秋到1942年春,江姐(江竹筠)曾在綦江铁矿工作了几个月。“档案原件已经由市档案馆调走保存,我们档案室工作人员只有照片。”綦江铁矿工作人员介绍。

重庆晚报记者查询照片显示:当时的綦矿以“綦(31)字第346号文”呈报上级管理部门,申报江竹筠的入职申请。上级管理部门以“秘人(31)字7359号文”准呈,委任江竹筠为綦矿总务课庶务组司事,月薪75元。同时,还有一张照片是江姐写的亲笔收条:“今收到钢迁会七三五九号委令一纸,江竹君。”江姐亲自填写的“钢铁迁建委员会职员履历表”,还附有一张照片。据了解,为了隐瞒身份,江姐不仅没有用“江竹筠”的真名,在填写履历时,她还特意虚报4岁,将出生日期写为“民国五年八月二十日”,实际上,她的出生日期是民国九年(1920年)。

李宗文老人介绍,他出生于1928年。1941年到麻柳滩矿井背矿,从此一直在綦江铁矿工作。江姐是1941年秋天到綦江铁矿“綦矿总务课”,至1942年春天离职。“当时江姐应该是在如今的土台上班,我当时还是个小娃儿,在土台下游一点的麻柳滩井下背矿,相距不远,和江姐也称得上是同事。但江姐做的会计工作,是文职,我是一个下井的背矿工人,肯定不认识,估计也没见过。我也是后来才听人说江姐在这里工作过。”李宗文老人说。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冉文 江飞波 

原标题:停靠在綦江铁矿门前的蒸汽火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