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中法学校旧址、红军楼……这个社区有很多重庆“宝贝”
新建成的山城第八步道
位于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人和街社区是渝中区打造的特色老社区之一。今日(24日),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人和街特色老社区打造已接近尾声,特色老社区不仅为社区居民添园增绿,完善了游园步道,而且充分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修缮了位于社区的中法学校旧址,对社区内的红军楼外立面和环境等进行了整治。一个换了新装的特色老社区靓起来了。
社区里的文化浮雕
中法学校旧址、红军楼、山城步道……这个社区有很多重庆“宝贝”,今天,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带你打探充满活力的特色老社区。
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在中法学校
在重庆市设计院对面,人和街社区有面巨大的文化墙,三面红旗上方的红色大字引人注目: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地,1926年1月,冉钧、周贡植、繆云淑等在人和街“中法学校”成立重庆市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重庆支部。
社区的文化墙
这面文化墙和位于蒲草田片区的“中法学校”旧址有关,如今,这栋矗立在人民路的中西式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已完成修缮工作。大树掩隐之下,硬山屋顶、灰瓦黄墙、条石基础,让你穿越到百年之前。
中法学校旧址
据介绍,中法学校旧址原名懋园,是上世纪20年代当地有钱人家的私人花园。1925年8月,吴玉章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回四川工作。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革命干部,为推动四川大革命做准备,吴玉章决定在重庆筹建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中法学校”。 吴玉章的想法得到了杨闇公和冉钧的一致赞同,最后租下大溪沟谭家花园和懋园的一部分作为校本部,又在附近居民中租了一些房子作宿舍,基本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因该校有大学部,故又称为“中法大学”。
中法学校旧址
渝中区文管所资料显示,1925年9月10日,中法学校正式开学,学生是从重庆女师、江北中学、重庆联中等招来的进步青年。聘请了杨洵、冉钧、周贡植、李嘉仲、肖清华、童庸生等中共党员和留日归国的经济学家漆南薰任教师,吴玉章任校长。1926年1月,在大溪沟中法学校的一栋小楼里,成立了以冉钧为书记的中共重庆党支部。
1927年“3.31”惨案后,中法学校被反动分子所捣毁被迫停办。虽然停办了,但是中法学校为中国和四川的大革命运动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修缮之前里面曾住了五六户居民,屋檐的木质檩条和墙面损坏严重,周边环境很差,下雨天里面还漏雨。”在人和街社区工作16年的党委书记陆远秀告诉记者,来社区工作后就比较关注这栋楼,希望将它恢复起来,因为它见证了大溪沟过往的那一段红色历史。
“修缮后的中法学校旧址可能将打造成陈列馆,向市民讲述这段历史。”陆远秀说,接下来社区还要结合中法学校旧址把周边环境进行布置,让大家认识这段历史。
红军楼里住的不止红军
人和街社区还有一栋让人津津乐道的红军楼,陆远秀告诉记者,此次特色老社区打造还对社区内的红军楼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如今这栋位于社区居委会旁边的6层大楼已换上了红色外衣,一点也看不出将近60岁。
今年91岁的杨瑞兰就是这栋楼的老居民,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冯玉祥将军的大儿媳,冯洪国的妻子,现在她还偶尔受社区邀请为大家讲红军楼的故事。
杨瑞兰老人给记者讲述红军楼的故事
“这栋楼建于1958年,1962年建成,我们一家子1962年夏天就搬进来了,算是最早搬进来的住户。”杨瑞兰告诉记者,这栋楼最先不叫红军楼,不过当时一起搬进来的时候住了不少老红军、南下干部。
“当时这栋楼里住了不少干部,老百姓私下叫这栋楼为高干大楼。”杨瑞兰说,当时楼下的花园很大,专门还有木栏杆围起来,延伸到了现在马路边。在杨瑞兰的印象里,这栋楼里的老邻居有老红军、老干部刘国珍、吴英、夏凤英、项辉志等。
改造后的红军楼
如今,杨瑞兰老人由女儿冯文德照顾,与杨瑞兰老人说话带有河南口音不一样,在重庆长大的冯文德是一口纯正的重庆话。冯文德说,12岁和父母兄弟住进这栋小楼,“当时像这么高的六层楼不多,才住进来的时候很自豪,里面有淋浴和很大的澡盆。”冯文德笑着告诉记者,小时候很淘气,在澡盆放满水游泳,结果水漫出来,一间屋子全进水了。
“特色老社区打造要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同时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不断提升社区品质。”陆远秀告诉记者,在此次特色老社区打造中,还打通了山城第八步道,使得大溪沟片区内的红球坝步道和张家花园步道(山城第三步道)得以联接,并延伸至滨江路。同时,利用社区内的三块空地,打造出了紫荆园、少儿游乐园等三个供居民休息休闲的园子,让社区居民生活的更舒心。
社区将空地打造成供儿童和居民休闲玩耍的地方
社区将空地打造成供儿童和居民休闲玩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