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刘伯承“化名”给重图捐书,到底是为了啥
▲重图刘伯承赠书“西充鲜于氏特园刻本”卡片,图书来源标明“刘老太书”。
◀刘伯承和母亲周寅香。
近日,在重庆图书馆举办的《苦学入梦寐 劳生历艰难——重庆图书馆藏刘伯承元帅捐赠文献展》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元帅本色是书生”的书香传奇。我们用两期专栏打望这批藏书背后的故事,其中4月22日6版从“书挑子”“赵体字”“伏龙芝”三部分讲述元帅的本色艺术生活。今天推出下期:
1、捐赠图书
刘伯承1949年12月2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0年,他58岁,烽烟俱净,大局已定,刘伯承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中央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校址在南京。
在离渝赴宁之前,他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家藏几千册图书,是他从青年时代就攒下来的,随他转战南北。但现在,不知什么原因,他不想把它们带到南京去。
刘伯承次子刘蒙少将,曾参与《刘伯承传记》的编写,创作过电影文学剧本《青年刘伯承》,是家族里面的刘伯承研究专家。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到:“父亲曾提起,解放后离开重庆时,他捐赠了一些书籍字画给现在的重庆图书馆。但父亲并未提及细节。”
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主任袁佳红女士说,为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委,1980年,刘蒙专程来到重庆,在重庆图书馆(当时叫重庆市图书馆)待了一个月,大量翻阅了刘伯承捐给重庆图书馆的赠书。
2、刘老太太
2012年12月5日,刘伯承诞辰120周年,刘蒙回到父亲老家重庆开县(今开州区)参加纪念活动,他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提供了他发现的父亲当年捐书的更多细节。他说:父亲在1950年离开重庆时,将自己的藏书及字画进行整理,并委托三弟刘叔禹(刘蒙的三叔)捐赠给重庆图书馆,但不是以真名,而是托名“刘老太太”。这可能一是因为当时父亲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为了避免引起太多关注,还有大概是为了纪念1946年去世的母亲周寅香。
刘伯承元帅捐赠给重图的这批图书,当时就登录在馆内一本手写的“图书清册”里,以牛皮纸作封面,封面题写“刘老太太(刘伯承)”。证明图书馆内部,还是标明了捐赠人刘伯承的信息。但这批捐书当时并没有因为是大人物赠品而专门封存特藏,而是按内容编入各大图书门类进入外借流通。由于在供读者公开查阅的图书登记卡上,书籍来源一项里,还是标注的“刘老太太”,所以没人知道自己借出的书,原来是刘伯承的藏书。
清册扉页标注有:“刘老太太(住小龙坎红槽房)捐赠 西南人民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前身)接收”,书目正文页开头标注:“小龙坎红糟房刘老太太捐赠图书统计表:1、线装书1171册;2、精平装书2894册;3、期刊18册;共计4083册。下附注:1、本清册共十页;2、接收日期:1951年2月3日及3月9日。此书统计入1952年元月份内。”
袁佳红说:“红槽房在沙坪坝天星桥那边,当时为西南军区驻地。刘帅捐赠的这批书,一直在重庆图书馆的古籍库房里,介入流通,从一开始就为读者服务,人人都可借阅,可以说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刘帅捐书的初衷吧。”
捐赠藏书中,有两个书目,占了总数的一大半:一个是《万有文库》(第一集)共1958册;其次是《丛书集成》(初编)876册。
《万有文库》、《丛书集成》都是民国大出版家王云五1920至1930年代主编的著名丛书,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其中《丛书集成》(初编)偏向古典,包括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共出3467册,刘帅所藏876册,只占总数的25%;《万有文库》偏重于现代,第一集包括国学、汉译世界名著、史地、工学、师范、农学、商学、算学、医学、体育约2000册,刘帅所藏第一集,只差42册,接近完璧。
3、经史子集
袁佳红说:“刘伯承捐赠的这批图书,既有传统形式的线装书,也有民国时期的平装书和期刊杂志。其中线装书包涵了‘经、史、子、集’四部,平装书则以大部头的《丛书集成初编》、《万有文库》最具时代性和代表性,还有《食货》、《东方杂志》、《图书月刊》等民国著名期刊。”
经部文献包括(清)刘沅辑注的《诗经恒解》六卷、《书经恒解》六卷、《周易恒解》五卷、《仪礼恒解》十六卷、《春秋恒解》八卷,都是民国十九、二十(1929-1930)西充鲜于氏特园刻本。
西充鲜于氏就是民国重庆赫赫有名的“民主之家”特园的主人鲜英,曾和刘伯承打过仗:1927年1月的“顺泸起义”,刘伯承为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四川军阀刘湘派出陆军三个师围剿刘伯承,其中第10师师长就是鲜英。
据鲜英后人隆准先生说:“刘伯承所藏这几本‘西充鲜于氏特园刻本’,即鲜英刻印的清代学者刘沅《槐轩全书》里面的著作,槐轩是刘沅在成都的府邸和书塾,因庭中有巨槐故名,这个《全书》先后有光绪本和鲜英西充本。”
1927年,刘伯承还在和鲜英打仗,但这并不妨碍他在1929年就买鲜英刻印的书。刘伯承这批赠书里面的批校题跋较少,但有一本书,他批注最多。袁佳红说:“眉批、旁批和圈点,以《蜀中先烈备征录》最为详细。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在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区)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他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对重庆的辛亥革命先驱有着独特的感情。因此,他在多次仔细阅读《蜀中先烈备征录》时,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写下了很多批校文字和心得体会。在《张培爵小传》中,天头上有大量眉批,详细列举了川西、川北、川南的革命情形,最后讲到杨庶堪“主重庆中学,以学监居该府”的情况。这些批注,几乎是重写了张培爵生平,丰富了辛亥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
文/图片翻拍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