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在行动】村里建起花菇“扶贫车间” 2000村民集体脱贫致富
07-02 06:20:4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在行动.png

花故_副本.jpg

在行动_副本.jpg

扶贫车间里的花菇。 城口县供图

6月26日早上,敖长顶吃完早饭,就早早地钻进位于山坡上的一片大棚里。大棚2米高,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棚顶上铺满黑色的防晒膜,将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大棚里整齐地摆满了十多排20米长的铁架子,架子上整齐地排列着休眠菌袋。

大棚里温度不高,但有一点闷热。敖长顶拿起工具,开始在架子旁挖排水沟,预防雨季的到来。

再过两个月,大棚里的数千个塑料菌袋就将苏醒,大大小小的花菇将从袋子上的各个孔洞钻出,爬满铁架子。

敖长顶是城口县修齐镇花坪村的村民,曾经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如今,村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以种蘑菇为主的“扶贫车间”遍布全村,敖长顶成了“扶贫车间”的合同制工人,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同时可以通过出租土地每年分红,他的生活越来越好。全村2000多村民也通过蘑菇产业,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

小镇山清水秀缺产业

修齐镇人大副主席谢柏军介绍,花坪村地处修齐镇西部,距修齐镇政府3公里,全村面积24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有467户、2067人,其中包括建卡贫困户75户298人、低保户19户32人、五保户19人。

全村现有耕地1212亩,林地、草地共计14065.5亩(其中退耕还林4812亩),是修齐镇面积最大、人口较多的行政村。

花坪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境内多山川河流,林茂草丰,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生态环境优良无污染。

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农林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但受困于偏僻的地理位置,村里没有主打产业,贫困人口脱困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乡村能人转行种蘑菇

村民陈正兵早年外出打工,逐渐闯出名堂,开始承接建筑工程,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能人。虽然自己富了,但看到乡亲们还挣扎在贫困线上,陈正兵觉得自己有义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于是,陈正兵四处考察,希望为家乡拉来脱贫致富的项目。最后,他找到了一个项目——种蘑菇,“家乡气候好,土地多,有劳动力,而且有销路,值得一试!”

2016年,陈正兵在老家成立了城口县方盛农业公司,开始转行租地摸索着种植蘑菇。品种不好、技术不完善,蘑菇销路不好,第一年他亏了几十万元。

陈正兵不死心,赶赴武汉学习蘑菇种植大户的先进经验,将品种改为经济价值更高的花菇,主要供货方向选定武汉和深圳。

陈正兵的花菇,每年9月开始采摘,可以一直采鲜菇到次年的2月,每个菌袋可产鲜菇2斤以上。当年,他就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利润30多万元。2017年,公司支付给村民的工资就超过百万元,近百名村民从中获益。

扶贫资金入股分红

看到种植花菇前景明朗,盈利模式清晰,修齐镇政府开始积极介入,希望让当地村社加入进行合作,陈正兵同意放弃部分收益,让更多的村民借此脱贫致富。

双方合作的主要做法是:采用“建卡贫困户+集体企业+龙头企业”模式发展特色产业,补齐各村(社区)产业短板,花菇“扶贫车间”就此诞生。

为调动积极性,双方约定了详细的入股分红措施。由花坪村集体经济组织下辖的城口县神众峡农业发展公司与方盛农业公司合作种植花菇,由城口县神众峡农业发展公司负责花菇种植所需土地,占用农户土地采取入股分红,出资建设香菇种植场、烘房设备,方盛农业提供菌种、建设种植棚和烘房、并组织人工生产、进行全面管理,采收后的花菇成品由方盛农业以保底价收购。

同时,政府通过各种产业扶贫政策补齐建设资金缺口,帮助“扶贫车间”扩大规模。其中一个占地6亩的“扶贫车间”一次性建设成本约40万元。除了政府的补助,当地村民人均一年1000元的扶贫资金入股。

政府鼓励利用土地折资入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镇政府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1万元配股给花坪村75户建卡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配股3000元,余下资金配股给其他农户。最后动员村“两委”干部和其他社员入股。

为了严格规范管理,公司所有账目都是公开的,每月都有监事会负责审核账目,城口县农委专门负责监管资金安全,金额较大的支出需要各方签字认可,防止扶贫资金被挪用浪费。

户均增收上万元

在收益分配上,股东每人每年按集体经济组织纯利润的50%分配(原始股),建卡贫困户按纯利润30%的分配,村支两委和社长的服务津贴费按纯利润的10%分配,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纯利润的10%分配。

这样一来,一名村民除了在“扶贫车间”劳动可以获得每月1800元的保底工资外,还可以利用土地入股,每年每亩地保底分红800元,另外每户至少有400个菌袋由方盛公司代管代养,还可获得2000元的收入……户均保守估计可增收上万元。

目前,以花菇产销为核心的花菇“扶贫车间”,已先后落户修齐镇花坪、岚山、家园等8个村,拟建规模50亩,种植花菇40万袋,年产干菇80万斤,纯利润将超过50万,带动8个村的数千建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范永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