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食药监发出提醒:生活中的“十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多少?
近日,以“安全用药,共享健康”为主题的2018年全国安全用药月来临,而明天又是九九重阳节。对于广大市民而言,一些家中老人算得上是天天和药品打交道的“药罐子”。在此之际,我市食药监部门向市民提醒了十大用药误区,其中涉及非处方药、中药、抗菌药等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的错误用药行为和观念,读者们不妨跟长辈一起学习。
误区之首:保健食品当药品
市食药监局相关人士介绍,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们对保健养生日益关注。有些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担心长期服药有毒副作用,又求健康心切,误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拿保健食品当药品服用。
但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使用,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朋友,必须严遵医嘱,科学用药,切勿因食用保健食品擅自停药。
误区二:多种药物叠加用 欲求疗效反伤身
很多人认为生病了多吃几种药,作用会更强,疗效会更好,病好的会更快。事实上,联合用药种类越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越大,含有同种成分的药品不能重复服用,以免因剂量的叠加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该人士建议,在选购药品时,消费者首先应识别药品的通用名,判断该药的成份,弄清楚该药是不是自己要买的或与自己正在服用的药是不是存在成份相同的情况,以免买错药或重复用药,导致严重后果。
误区三:随意换药调剂量 加重病情要当心
由于不少市民缺乏安全用药知识,家庭用药存在一些误区,例如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剂量、随意换药等。
这些行为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加重病情,重则会发生增加并发疾病等危险,危及健康的后果。
误区四:药品存放太随意 儿童误服损健康
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一些药品形状、色彩对他们都很有吸引力,加之家长存储不当,孩子可以拿到就很容易当糖豆误食,诱发疾病,甚至威胁生命。
家庭储药务必要避开儿童可触及的地方,一旦发生意外一定要带上误服的药品及包装就近就医,以便有针对性的治疗。
误区五:盲目相信OTC 认为没有副作用
相对于处方药而言,非处方药有较高的安全性、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耐药性或耐受性,也不易在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不是绝对没有不良反应。
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
误区六:成瘾药物要辨清,滥用易致依赖性
生活中一些常见药品,如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物、镇静催眠药物等等,也可能产生依赖性,应遵医嘱服用,切勿自行加大剂量和增强疗程,以免导致成瘾性。
误区七:不敢服药恐伤胎,过度谨慎不可取
孕期生病不必完全拒药,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服用,切记要遵照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误区八:中药认识太片面,安全无毒不正确
近年来,中药养生逐渐成了一股潮流。很多人都认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基于这种认识,不少人爱到药店买些中药来“自治”疾病,有些老病号甚至将一些含有参类的中药错当“补药”长期服用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服用中药前一定要明确是否对症,以免贻误病情,危及健康。
误区九:送药服药图方便,使用饮料隐患多
用咖啡、茶水、饮料、牛奶等送服药物,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轻则影响药物疗效,严重时会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副作用增强。
殊不知有些药物对水的温度和用量都是有要求的,正确的服药方式,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同时也能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一般来说,60度以下的适量温开水是最佳选择。
误区十:发烧就用抗菌药,不遵医嘱误病情
其实发烧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找到发热的原因至关重要。
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只能抑制或者杀灭细菌。即使合并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感染类型对因治疗。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文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