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年大学生遇上老曲艺,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26日晚告诉你答案!本周五晚7点,在重庆大剧院将有一场特色话剧《传承》的公演,这场演出的特色既在于内容——讲述重庆老曲艺“金钱板”的传承故事;也在于演员——整部话剧从编排到上台,都是由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师生自主完成的。
这部川外师生自导自演的话剧,与专业演出团一同登上了大剧院的舞台。今天,在这场视觉盛宴前夕,跟着上游新闻记者来到川外,探访这部剧的台前幕后。
演员自制道具,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话剧《传承》讲述了几个学习金钱板的年轻人,因为各自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原因放弃这门艺术,但最终重新回到课堂,决定担负起传承责任的动人故事。
上游新闻记者来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在学校锦绣楼的活动室里,话剧演员们正专心致志地排练着,一幕几个人物争吵的场景,他们从举手的动作、迈腿的方向和语调的变化,都要一处一处地琢磨,反复练习。大戏临近,现在小演员们每天都在排练,每周都至少有一次通排。演员刘丽平告诉记者,“排练的时候我们会反复抠动作,争取把每个细节做到最好。”一个动作反复雕琢,一幕场景不断“喊停”再来改进完善,演员们往往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会排练到深夜。
“打电话这个场景,声音是要随着情绪变化的;蹲的姿势,是要为情绪铺垫的,你要微微地半蹲。”《传承》的编剧、导演、四川外国语大学丁欢老师正在指导演员怎么把一个“打电话”的场景活灵活现地演出来,从剧本敲定到舞台编排,丁欢都全程参与,为同学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有时还会亲自上阵,给大家“秀”一段演技。
哑铃、绷带……这些在剧里出现的道具,竟然都是同学们自己做出来的,他们向记者介绍到,把泡沫削成哑铃的形状,再一层层地涂漆粘贴,最后竟然还做成了几个“以假乱真”的工艺品。
排练辛苦,练习金钱板的唱腔更是难度大,同学们用毅力一一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大家在拍戏时都很进入角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从小品到话剧,不变的是传承老曲艺的初心
《传承》这部话剧是2016年川外师生编排的一部同名小品改编而来的,小品《传承》曾参加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多个艺术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这一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就萌发了把小品扩展成舞台剧的想法,开始进行剧本创作,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话剧《传承》诞生了,并在第六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活动中取得优秀演出剧目、优秀演员等6个奖项。
从小品到话剧,改变的是演出的内容与时长,不变的是川外师生们传承“金钱板”这一老曲艺的初心,金钱板是重庆传统的说唱艺术,约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表演者手持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进行表演,表演时竹板互击,会发出洪亮清脆的乐声,配合重庆方言唱腔,有着浓厚的民情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川外的大学生们本次还请到了金钱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长福,客串话剧金钱板大师一角,可谓是本色出演。谈起这些青年大学生的付出和汗水,丁长福连竖大拇指:“我们川渝地区的传统文化,需要青年人来传承!”
时代变迁,许多珍贵的曲艺艺术都没入寻常之中,金钱板也渐渐少为人知,《传承》这部话剧却让昔年的老曲艺再度回到观众们眼前,是大学生们的努力,让金钱板艺术重新在现代舞台上绽放熠熠光彩。
本周五(26日)晚19时,来重庆大剧院,欣赏当代青年大学生和他们的非遗故事!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实习生 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