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走马故事翻译成英文版,想让中国故事像格林童话一样传播到全世界……
如果说《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能风靡全世界,那么居功至伟的,除了童话的作者,一定就是那些把原版童话从德文和英文翻译成各个国家文字的翻译者。
在重庆,我们的“走马故事”,也在通过一位翻译者的努力,从接地气的重庆话,变成英文版,就像格林童话一样,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影响万里之外的外国孩子们。
一次到访让他留在走马
美国学生建议让他结缘走马故事
陶克辛
陶克辛的身份比较多,如今,他是走马古镇上的一位古董店老板,也是走马故事的翻译者。
陶克辛说,自己当过教师,曾是二滩水电站建设者,还在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市红十字会等地方工作过,因工作需要,他精通英语、意大利语、日语等,曾利用业余时间为红十字会翻译过《亨利·杜南的故事》、《南丁格尔的故事》两本书。
2003年,当他第一次来到走马镇,就被当地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所吸引,特别是家家户户都能讲的走马民间故事,一听就让人上瘾,于是陶克辛在走马古镇开了一家古董收藏铺,那里成了他退休后常去的地方。
走马民间故事将陶克辛留了下来,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
陶克辛阅读《走马民间故事》
今年8月,由重庆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纵合利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知行中国——中美高校学生领袖学院项目在重庆开展了为期5天的参观考察研学活动,当他们来到走马古镇,立即对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听了走马镇专门负责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钟守维对走马故事的介绍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远扬等人的现场讲述后,更是被古镇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故事所吸引。为了让那些美国来的师生更加理解走马故事,陶克辛在一旁当起了翻译。
一场故事听下来,大家还意犹未尽。“故事很好,要是能翻译成英文版向世界推广就好了。”一名美国学生建议。
这个建议让陶克辛上了心:外国朋友希望能更多了解走马故事,而本土的文化也需要对外传播,加强文化交流。“我本来就翻译过外文书籍,有一定的翻译功底,为何不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走马故事,向世界传播本土文化。”
说干就干,陶克辛决定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走马民间故事》的翻译工作。
陶克辛决定利用空余时间翻译的《走马民间故事》
俚语翻译遇到困难最多
没事就去向当地故事家请教
与曾经的翻译工作不同,走马民间故事的翻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首先遇到的,就是民间故事的语言更丰富,里面还有不少地方俚语、歇后语等,如何才能通过英语将这些语言准确的翻译出来,既能让别人看得懂,也能表达出民间故事语言的韵味深长和独特魅力?
“比如说‘幺师’一词,你能明白‘幺师’是什么意思吗?”陶克辛随手翻到一个民间故事,里面写着“幺师,来一包香烟。”见记者迷惑,他说:“刚开始我也不明白,连我们都不清楚的词语,该如何让别人知道意思呢?”
为了弄清楚这些俚语,陶克辛一有空就向当地故事家请教,向当地居民学习,与他们聊天,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后来明白了“幺师”就相当于现在“服务员”。
如何处理这些俚语?陶克辛想了很久。在翻译中,他尽可能地进行口语化翻译,保证民间故事的原汁原味和独特的语言特点。但俚语地域性强,如果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俚语表达,又可能会影响通晓度,最终他选择了将此词翻译成了通俗易懂的“waiter”。
陶克辛说,忠实原文本意是翻译者的良心,翻译过程中尽量在英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准确词汇进行表达,同时也要让更多的读者能准确理解意思。
因为翻译走马故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每个英文怎么译出来都需要认真核对
重在对文意的理解准确
他要把故事讲述者的意思传达出来
在走马故事里,有一篇故事叫《半升米》,故事讲述的是以前一个拉黄包车的丘二,与王大姐结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在生意萧条的那一年,丘二拉了两趟黄包车换了半升米回来煮稀饭给娃儿吃,结果王大姐外出借火准备煮饭时,米被偷走而自杀的故事。
这个“升”又该怎么翻译?以前的度量衡与现在不一样。陶克辛说:“以前10升为一斗,而不同区域的斗的大小又不一样,比如巴县的斗要小一些,而故事发生地江津的斗则要大一些。”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陶克辛认为,在翻译中忠实文本,尽量准确,如果过于拘泥于“升”怎么翻译,就显得有些书生气,因此在翻译中重在对文意的理解,准确传达作者的意思,让翻译传神。
陶克辛正在工作
翻译者的社会责任感也不可或缺。另一则民间故事《秦二结婚》是一个体现“做好事得好报”的传统美德故事,但在故事里也提到了“冲喜”这一文化现象,它是中国曾经在文明程度不够发达时期的一种文化习俗,在翻译这类文化现象时,陶克辛会格外注意,专门对此进行注解,以免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据了解,陶克辛翻译的50个走马故事,历时三个月,仅译出了三分之一。他表示,将自我加压,有望在今年底完成全部翻译工作。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王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