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熙来攘往的民生路,连接着临江门和通远门,若瑟堂就位于民生路边的若瑟巷1号,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它和江北区的德肋撒天主堂,是重庆主城最著名的两座教堂。上个世纪90年代,就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巴县志》记载,天主教传入重庆,最早在清康熙41年,也就是公元1702年。意大利遣使会会士穆天池、毕天祥,巴黎外方传教会士白日升、马吕埃,在重庆购一屋作为教堂和住房,这便是重庆最早的教堂。1893年,传教士们拆平房,始建砖木结构的经堂和附属房屋,称为若瑟堂。24年后,法国神父孟东主持修建十字架钟楼一座,若瑟堂基本形成今日格局。这张照片拍摄于1920年前后。照片中的若瑟堂,面对嘉陵江,旁边就是重庆的老城墙,紧邻着当时定远门,九开八闭中的一处闭门。
“(传教士)刚进来的时候,无法到市中心地带,找不到良好的地皮,过于张扬地宣扬新进来的天主教,就选择了一个略为偏僻的地方来修建天主堂。”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蒋家龙
47岁的蒋家龙,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教师,一直致力于建筑遗产保护。他还是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的顾问,加入文保队伍已有六个年头。
在蒋家龙看来,若瑟堂虽是法国人主持修建,但它其实是中西混搭风,能清晰地看出两种文明碰撞融合的痕迹。院落是中式的,教堂本身则是明显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早期的代表作,当推巴黎圣母院,因为雨果同名小说,广为人知。作为审美风尚,哥特建筑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高峰与晚期,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至少有两座:法国的亚眠大教堂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整体风格,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抗战时期,重庆遭受日军一轮又一轮轰炸,若瑟堂也没能幸免。1939年8月,1940年5月,教堂两次被炸,除钟楼残存之外,几乎被夷为平地。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国民政府拨款对若瑟堂进行修复,重建了钟楼下的经堂、耳房。
2015年,若瑟堂进行过一次从内到外的整修。现在的教堂内,两排大柱托着白色厅顶,华灯高悬,烛光交映。祭台有耶稣、圣母、若瑟像,两壁还有展现耶稣十四苦路的浮雕画。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尹恒 汤海林
原标题:访若瑟堂,听建筑史专家讲那过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