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在大足区开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根据过去几十年岩土质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研究、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主要遗产地保护修复工程典型案例,总结目前取得的成功经验,针对当前岩土质文物面临的共性、关键性难题,集思广益,探讨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探索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论坛现场。
重庆岩土文物2059处
出席论坛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介绍,我国岩土文物的类型十分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莫高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为代表的大批石窟寺,此外还包括以花山岩画、阴山岩刻等为代表的岩画、石刻,以汉长安城遗址、交河故城、元上都为代表的土遗址,以长城、烽燧、古代城墙、山城为代表的部分石质、土质的军事防御建筑等等,分布极其广泛、类型极其多样。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富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达2.5万余处。根据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进一步摸清我市石窟寺及石刻文物底数,共计 205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在全市38个区县均有分布。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岩土文物的典型代表。
我市岩土文物呈现三特点
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巡视员钟前元认为,我市岩土文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宏大、类型丰富。大足石刻、潼南大佛寺、江津石门大佛、合川涞滩二佛寺、南岸弹子石大佛等系列大型摩崖造像分布集中,涵盖摩崖石刻、碑刻、石雕、石窟寺、岩画等多种类型。二是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于重庆西部地区和长江沿岸,大多选择天然崖壁,面向大江大河,因地制宜,气势磅礴。三是时代集中、题材广泛。时代上最早可追溯至隋代,以唐宋时期最多,直至清代和民国时期,佛、道、儒题材均有体现。
为了保护这些岩土文物,市人大、市政府分别颁布了《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白鹤梁题刻保护管理办法》,划定公布大足石刻等一批重点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了系列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为我市重点岩土文物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钟前元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市实施危岩加固、防风化、防渗水、文物本体修复等岩土文物保护工程64项,成效显著。如宝顶山石刻卧佛治水(一期)工程成效明显,对川渝石窟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潼南大佛维修保护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分别荣获2012年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通过岩土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培养了一批岩土文物保护人才。
期待加强与重庆文保合作
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岩土文物价值认知与研究、病害调查与分析、保护修复理论研究、材料与工艺研发、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实施了一批重大保护修复工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川渝石窟价值重大,希望重庆搭建更加开放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平台,吸引国内外石质文物方面的研究力量、考古力量、文物保护力量参与到川渝石窟保护工作之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希望和重庆市开展更深入的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合作。
此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大足石刻研究院承办,为期4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岩土文物的重要价值和社会需求,从文物保护、利用、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构培育,以及保护利用效果等方面分享彼此的工作成果,共商未来合作交流的路线图,为解决岩土文物保护利用关键共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韩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