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红色地名发现之旅5:同心斩浪红军渡,用岁月见证80多年革命历程
12-06 13:15:02 来源:上游新闻

在武陵山区深处,蜿蜒流淌着乌江的一级支流,它一路穿洞穴、过峡谷、围平湖,九曲回肠,海纳百川,风光旖旎,幽甲桂林,这就是阿蓬江。阿蓬江原来不通舟楫,只在交通要道设津摆渡,于是在濯河坝黄泥沱处,一个距今几百年历史的老渡口——黄泥沱渡便诞生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出红军与当地百姓同心协力、横渡阿蓬江的故事在这个渡口上演,现在,这个渡口已经被当地老百姓改名叫红军渡。

 

1932年6月,蒋介石亲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令其左路军10万余人对洪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中共湘鄂西分局令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至襄河以北寻机作战,开始了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9月上旬被迫撤离洪湖地区,转进七千里,来到川(渝)鄂边。

1933年12月22日,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红三军将士近万人从湖北咸丰活龙坪出发,途经水坝场和蛇盘溪,于凌晨袭击大路坝,中午轻取中坝,傍晚攻占黔江县城,兼程200余里,三战三捷,为创造新苏区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红三军在县城进行一周的革命活动后,便撤回活龙坪,并于次年在黔江开展了过境沙子场、三进马喇湖、横渡阿蓬江、誓师水车坪等革命活动,而“红军渡”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1934年5月6日,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将士九千余人从马喇湖出发,急行军翻越北溪盖、五福岭,于上午8时集结到濯河坝黄泥沱渡口,准备西渡阿蓬江,进军彭水。

“当时,渡口水面宽达100余米,水深流急,如果没有渡河工具,红军几千人马是难以渡过阿蓬江的,于是红军向当地群众征用船只,架设浮桥,无奈受国民党当局反共宣传的影响,镇上船工和青壮居民多数躲到蒲花暗河,连船只都被隐藏起来。”黔江区政协文史委主任何泽禄告诉记者,“后来红军立即开展革命宣传和打土豪行动,首先打击濯河坝场上保长龚聘卿,土豪龚明礼、李八爷等,没收浮财,开仓放粮,在贺龙、关向应的指挥下,带领将士渡江,进行正面宣传。”

最终,以罗长吉为首的80多名船工,很快集结了20多只木船,帮助红军渡江,船工们人歇船不歇,直到傍晚,才将红军将士和骡马、物资全部运送过江。

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地百姓不仅被红军将士爱护老百姓的行为感动,不少人还主动拿出草垫铺在船底,让红军的骡马顺利渡江。另外,当天还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场面,当时共计有30多名濯水青壮参军入伍。

红军渡河完毕后,军长贺龙派军部副官杨德轩给每个船工3块大洋、5升(1斗=10升)大米作工钱,还问给得够不够?船工们都十分激动地说:“太高了,太高了”!要知道,那时一块大洋能买两斗半大米,一天挣了8斗(48公斤)大米,相当于船工们1个月的收入。

而今,红军渡再也不需要摆渡。因为渝湘高速公路在濯水白杨社区开了一个口子,一桥飞架南北,互通直接与镇子相连,加上1978年建成的空腹式悬链线石拱桥——濯水大桥、2010年建成的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沧浪桥,古镇南北已是天堑变通途。在这里乘船,已经成为找寻革命先烈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洗礼的教育过程,是濯水古镇旅游中的红色浪漫。

上游新闻记者:吴思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