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何变化?对不同阶段学生又提出什么样的要求?27日,重庆现代智慧教育研究院2019年学术年会暨智慧学校建设论坛在江南小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设计展开热烈讨论。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原副司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阮汝祥介绍,目前,中国行业主体纷纷布局智能+教育,目前已完成规模化落地的场景包括智能作业批改、分级阅读、语音测评等,自适应学习开启商业化尝试,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自适应学习将改变教育模式,学生成为教育核心。”阮汝祥说,自适应学习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技术分支,融合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改造。
阮汝祥表示,人工智能与教育相融合,将改变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从小学开始。
自适应学习模式下,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将被改变,学生成为教育的核心,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个体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可能我们以后不会有班级,可能会成为社区老老少少在一起,各取所需。”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刘云生对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思考。未来,学校教育更多的会呈现一种“折叠样态”。包含教育组织的合成性,如教育协同中心;基础设置的互联性,如教育集成网体;学习生态的融通性,如世界课程和课堂世界;教育教学的智慧性,如按需教育。
刘云生认为,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能力和智慧,未来,智慧排在了第一位。“知识,即知道食物之间的联系,是一些基础性、核心性和节点性的知识,而智慧则是自由无限掌控事物之间的联系,它体现了关联、建构和自控的能力。”
重庆邮电大学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熊余对面向2035数据驱动下的智慧校园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或者说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标志,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