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日前,2019年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推出的巴人手心纹拓片体验亮相现场,吸睛无数——巴蜀地区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上,都可以见到一个特别的手心纹符号,它也是巴文化的待解谜团之一。
实际上,巴文化中这样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如那在铜罐驿镇冬笋坝出土的船棺葬——是否代表着先人“生亦长江死亦长江”的寄意?再如那神奇的“鎏金术”,三峡地区出土的诸多鎏金铜器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重庆发布《山与城》55期,将专访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方刚和多位学者,逐一解读那个属于重庆的传奇“青铜时代”。
青铜兵器上的神秘印章
奇妙的“手心纹”到底代表了什么?
关于古时巴民族,《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剑、矛、戈……藏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诸多出土青铜兵器,也诠释了巴人曾经的勇猛。虽然巴国因为国力不足、技术落后且铜资源匮乏等因素,所铸造的兵器一直落后于秦楚两国,但巴人依然凭借自身的彪悍尽力弥补着弱势。
涪陵小田溪出土的巴式柳叶剑,其上铸有手心纹。崔力 摄
“古代的巴人的剑大多短于秦剑和楚剑,长兵器也较少,史料也记载,巴人往往通过近身搏杀,来发挥短兵器的杀伤力。”曾主持涪陵小田溪考古工作的方刚对26年前的那些出土文物依旧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发掘出了很多巴人的青铜兵器,这些兵器铸造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刚出土的时候便十分锋锐。”
众所周知,巴民族向来尚武,族人多骁勇善战。但在四肢发达之外,巴人还有“艺术细胞”——他们在绘制纹样、制作寓意符号方面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巴人所绘制的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人形、动物形、植物形、器物形、建筑形、几何形六大类。”方刚介绍,这些符号多被刻印在兵器、乐器、工具、印章等文物中,“但因为历史较为久远且资料欠缺,很多时候还无法准确判读其含义。”
手心纹拓片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手心纹应该算是巴人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秘图案。”方刚表示,在巴蜀地区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上,往往能见到手心纹,尤其是青铜器近柄处,矛、戈等兵器,以及工具、印章上都常铸造着这个特别的图案。
手心纹究竟是何寓意?为何会被大量镌刻在青铜兵器上?目前,对于手心纹的绘制、阐释、用途仍无定论,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最早提出“手心纹”这一说法的是考古学家卫聚贤,他把这个符号解释为“得心应手”;考古学家邓少琴在《巴史新探》一文中则提出“心”纹是指天文学28宿之一的心宿,即古代蜀人敬仰的帝星杜宇……
“灵魂的摆渡”
巴人千年船棺葬之谜
曾经,位于九龙坡区的铜罐驿镇因地处江边,过往、经停此处的船只众多,往往直到深夜,小镇依旧灯火通明,甚是热闹。
长河古阜,山城码头,铜罐驿更为人熟知的是,这里掩藏着重庆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1954年,重庆第一机制砖瓦厂建厂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众多青铜器,尤其是铜罐驿冬笋坝的17组船棺葬,更是令考古人员为之惊叹——这17座形似独木舟的棺材,头部皆朝西,即头向长江,有如“以船着岸”。
位于重庆巴人博物馆的船棺 王茂松 摄
“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自古以来,我国南方许多傍水而居的民族都有以船为棺的习俗,即将整块木头凿成船的形状,将逝者葬在里面,再把船棺悬挂在岩洞,架在树上,或是埋入土中。
那么巴人为何以船为葬?是“生亦长江死亦长江”的深情,还是寄意乘一叶小舟到达灵魂的彼岸?
有部分学者认为,在传统葬俗仪式中,人们往往认为将逝者生前最珍重的事物与逝者一同安葬,能让逝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而对于以水为生的巴族人而言,船便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工具,因而船葬,是对先祖们崇高的致敬。
关于船棺葬,在对其形式的探讨之外,关于这一独特葬俗的起源,目前也有颇多争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地区、川渝境内陆续出土了许多船棺葬墓,这说明在当时的古巴国与古蜀国境内均有船棺葬的习俗。
然而,船棺葬究竟起源于巴还是蜀?在21世纪初期的研究中,部分专业人士依据考古发掘记录中巴人使用船棺葬的数量明显少于蜀人这一发现,提出船棺葬起源于以巫文化与祭祀文化为核心的古蜀文化,并据此探讨巴蜀船棺葬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
船棺 王茂松 摄
历史远去,时光恢弘。时至今日,人们只能从今日的考古发现与些许留存下的文献资料,窥探当年巴民族的船棺葬习俗。
沧海桑田,似乎只有奔腾不息的长江未被时间改变。然江水无言,巴民族与船棺葬俗间的诸多难解谜题,也被埋进时间里。
“点石成金”
商周时期已盛行三峡的“鎏金术”
在2010年于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一盏出土于西汉时期的鎏金工艺品“长信宫灯”惊艳了各国观众。这盏宫灯通体用鎏金青铜打造,宫体是一位双手执灯,神态恬静的宫女,作为我国国宝级文物,长信宫灯的出土让更多人认识了藏在它“身体”里的这项古老而神秘的工艺——“鎏金术”。
在重庆,多家博物馆都珍藏有鎏金青铜器,这些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的艺术典藏代表了我国古代鎏金技艺的成就高度。但其实早在商周时期,鎏金术就已盛行于重庆三峡地区,而鎏金青铜器是连居住在此地的平民百姓都用得起的陪葬品。
今年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了对三峡地区鎏金青铜器研究取得的重要收获。据悉,研究课题组成员历经三年,通过对三峡地区出土的鎏金青铜器的全面调查与系统整理,经过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得出“三峡地区鎏金青铜器具有流行时间长、器型种类繁多等特点,显示出该地区鎏金技术具有独立和成熟的发展体系”这一重要结论。
《三峡地区青铜器鎏金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峡江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及丹砂的开采储备是鎏金技艺发展的物质基础,借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与悠久的技术传统,鎏金术才得以大规模盛行。
“甚至在三峡地区一些低级别平民墓中,也出土了少量鎏金青铜器陪葬品。这一发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地区的鎏金青铜器使用并未受到阶层的限制,是葬俗中受到各阶层青睐的随葬品。”
指导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原标题:船棺之谜、神秘手心纹……穿越巴人“青铜时代”迷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