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土法造纸技艺
系利用山间新竹
经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等
72道繁复工序
便可制造出一张张
色泽黄亮、薄厚均匀、纸质细腻的纸来
该技艺曾在解放战争时期盛极一时
更在2009年被列入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土法造纸技艺传承人蒋吉文和他的“二元纸”
今天带你
一起走近梁平土法造纸技艺
轻嗅“二元纸”的馨香
在梁平区七星镇仁安村三组一条小河边的简陋作坊里,一位老者弯着腰,站在池子边,双手将一个木框竹筛似的工具,娴熟地在池水中倒腾着,再从池水中取出木框,一张湿漉漉的黄色薄膜似的东西便从上面脱落下来,形成厚厚一叠纸坯,待把水分榨干,进行晾晒后,纸张便制作而成。
这名造纸的老者叫蒋吉文,今年66岁,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造的纸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称为二元纸。
▲蒋吉文在检查二元纸的成品质量。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土法造纸这门古老的技艺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许多造纸工匠纷纷退出这个行业的时候,蒋吉文却依然孤独地坚守着。说起土法造纸以后的发展,蒋吉文的眼神里充满了困惑和迷茫。
祖传》》
“踩纸浆”是儿时最开心的事
蒋吉文出生在七星镇,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以造纸为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便对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土法造纸情有独钟。
小时候,蒋吉文常到造纸作坊里去玩耍,看着父亲光着脚板有节奏地踩着坑里的原料,他感到很好奇,也常常光着小脚丫去试上一阵。
“我们一家7个姐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着父母打下手,踩槽是儿时我最喜欢的活儿。湿湿的、软软的纸浆,它就好像蹦床样,兄弟姐妹几个人就这么蹦蹦跳跳地度过了童年。”蒋吉文说,他从小就对造纸有着浓厚的兴趣,懂事后,他便缠着父亲教他造纸,通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和在与生俱来的天赋,15岁那年,他便熟练地掌握了整个土法造纸技术。
▲二元纸纸坯。
“造纸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选材、浸泡、发酵、碾压到舀纸,几乎要用一年时间。”蒋吉文说,土法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有“七十二道手脚”之称。每年6月,进山砍采嫩竹,并将其截成2米左右的竹段,运回作坊,是整个造纸工艺的第一步。
制料有两个工序,第一个是浸泡。先将嫩竹打破成竹片,放入池中浸泡120天。待竹片软化后将其取出洗净,堆放到干池子内,上面覆盖稻草,使其发酵变成造纸用的纤维。40天后,加入清水,将发酵好的竹料浸泡备用。
▲蒋吉文的妻子在讲解二元纸的原材料制作过程。
然后就是制浆。将发酵好的熟料装入碾盘内,碾碎成棉絮状的纤维,再放入专用的池中碾揉,进一步分裂纤维。把碾揉好的纤维放入浆池中,掺入清水,用棍子搅拌,以去除浆中大而长的纤维。待到均匀的纤维全都浮在水中的时候,再添加黏合剂。
“纸成型,有两个步骤:舀纸、刁纸。”蒋吉文说着,将舀纸特制的帘子伸入浆池,迅速左右摇动,待纤维均匀附在帘子上时捞起;刁纸则要循序渐进,先去掉半角余料,放上厚木板盖,叠上“码子”,让纸中水份挤出。
▲蒋吉文正在舀纸。
舀出的纸经过榨干,就进入焙纸工序。“焙纸是最考验造纸人技艺的一个步骤。”蒋吉文说,焙纸需先将舀出来的湿润纸张一张张揭起,吹一口气,快速将纸贴于干净的烘壁上,再用20厘米宽的鬃毛刷刷平,待纸变得干燥平滑,再一张一张取下,用木板压平。其中时机的把握最重要,时间太短,取纸会出现破损,时间太长,纸又会糊在烘壁上。
▲蒋吉文的妻子正在焙纸。
多年造纸的蒋吉文,早已将土法造纸72道工序烂记于心,还编起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笋子长起砍料子,砍起料子化料子。化起料子划篾子,划起篾子捆把子……”
风光》》
“曾远销东南亚 是重庆《新华日报》宠儿”
“别看现在土法造纸制作的二元纸不景气,但是解放前它可抢手得很哟,不仅远销东南亚,还是重庆《新华日报》的宠儿呢!”在作坊里,蒋吉文站在池子边,手里一边不停地做着舀纸的工序,一边向记者述说起二元纸的“辉煌往事”。
▲蒋吉文及其妻子在烘干房忙碌着。
远在元朝元年,工匠们将蔡伦造纸术加以改革、创新制成了二元纸,而到了明、清时期,梁平西山片区如竹山镇、七星镇等地土法造纸盛行,在每道工序仍保留原始手工做法的基础上,代代传承并不断优化创新。
渐渐地,梁平二元纸以其色泽黄亮、质地细腻、耐皱耐折、吸水性佳的特点,成为了书画、印刷、祭祀的上等纸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曾有人用1元1张的价钱来购买我制作的二元纸,并且还供不应求。”蒋吉文谈起那段往事颇有些自豪:“解放战争时期,是梁平土法造纸产业的鼎盛时期,当时大大小小的造纸作坊遍布梁平,仅在七星镇就有上百家作坊。”
当时所产的手工纸,不仅销往四川、广东等地,还远销东南亚,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华日报》印发的报纸,便是用的梁平二元纸。
▲蒋吉文将舀起的纸坯落帘,堆放在一起。
蒋吉文告诉记者,关于二元纸,还有两个节日,农历四月十八和九月十二,四月十八是当初改革二元纸的日子,而九月十二便是造纸术先祖蔡伦的生日。之前还成立过蔡伦会,每年,造纸作坊的老板们就会一起祭拜蔡伦先祖。
对此,蒋吉文还自创了一首打油诗来描写当时的盛况:“高山下面几条沟, 土法造纸家家有。远销海外过汉口, 换回外汇解民忧。”
非遗》》
“我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下去”
手工制作的二元纸厚薄均匀,绵实有韧性,吸水性能好,深受一些画家喜爱。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徐家辉最喜爱用蒋吉文的二元纸制作年画,也曾有艺术院校的教授慕名而来。
可是,二元纸是手工制作,需要大量熟悉这项工艺的工人来制作。但传统工艺不赚钱,徒弟难寻。
“之前也收过十几个徒弟,这些年轻人一开始很有热情,但后来发现土法造纸不仅十分劳累,而且经济效益不高,便陆陆续续离开了。这些年就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做,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发展,恐怕这手艺要传不下去了。”蒋吉文说,话语中带着一些无奈和遗憾。
▲蒋吉文在整理烘干的二元纸。
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冲击,土法生产的纸市场也越来越小、销路也越来越窄,土纸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许多造纸作坊也被迫停产。
“以前七星镇有好多家都在造纸,现在也只有我家还在从事这行。”蒋吉文无奈地说。
“土法造纸是我们梁平的特色技艺,是梁平文化的重要传承,现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不会收一分钱学费,一定把我知道的都传授给他。”这项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蒋吉文还是迫切想要收一个徒弟。
“不管能不能挣钱,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一定不能丢!其实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只要能把土法造纸好好传承下去,我就心满意足了。”
一人一纸一世情
蒋吉文从事土法造纸40余年
对这门技艺
始终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
如今
蒋吉文一边忙着造纸
一边忙着寻找传承人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他依然会坚守这块最后的阵地
用匠心延续传统的魅力和非遗的光芒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瀚祥 通讯员 吴密 周光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