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鼠年的除夕一如既往地到来,当全国人民都在忙碌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杨新民,却把自己关进了书房。
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组组来自全国各地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的主题,锁定在了“新冠肺炎”之上。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虽然我不懂医学,不懂治病救人,但是我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数学,推演出新冠肺炎的疫情的发展趋势,为重庆的新冠肺炎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此时的杨新民,还没有接到工作通知,他把自己锁定在了书桌之前,“为国运筹,决胜未来,是作为科技工作者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一生不敢忘却的责任。”
2月底,因为杨新民团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所做的贡献,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专程给他送去了感谢信。
精准预测为重庆疫情防控提供智力支持
一个多月和疫情赛跑的日子,最开始的奔跑者,只有杨新民,但是很快,在南开大学读统计学博士的儿子,加入了他的阵营。父子俩开始根据公开的疫情数据进行初步推演,但是,他们却发现固有的模型不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
“要把这个预测认真做好,还得组建团队。”2月4日,杨新民分别打电话给重庆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刘学文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杨志春教授以及计算机学院院长魏延教授等,从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的教师队伍中“点兵点将”,领衔组建了多学科综合研判团队。
团队分为材料组、模型组、数据分析组和统计预测组等,他们分工协同合作,每天通过钉钉软件、微信视频等深入研讨,研究反映传染病暴发的潜力和严重程度的基本传染数R的变化趋势,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Logistic模型、SIR传染病模型和 Bernstein函数模型,对疫情发展趋势和累计确诊病例变化情况做出较为精准的预测。
收集数据、推演、校正模型……推演预测的过程,也是不断调整校正的过程。
起初,团队有几次预测结果与真实暴发的数据相比对,准确性并不理想,部分成员开始失去信心。“大家别灰心,除了我们,全国上下还有许多人都在为抗击疫情而战斗,我们要知难而上!”杨新民在微信群里给成员们鼓劲,还分享了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让大家知道做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杨新民的鼓励下,团队干劲儿又起来了,继续熬更守夜地对数学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在工作微信群里,忙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儿。
2月11日,杨新民团队已经能够用计算机编程的模型推演重庆本地7天后的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并可通过全国、湖北省、除湖北省外的全国其他省市、重庆市4个点位,直观地展现不同点位的疫情推演情况。
2月12日和2月17日,杨新民和他的团队两次以科技工作者建议的形式,向市政府提交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为相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在报告中,他们不仅对疫情发展趋势做了预测,还对重庆疫情防控提出4点建议:继续加强有效管控、适当开展分类管控、通过媒体等传播正能量、关注隔离人员心理健康。
让中国向量最优化问题研究走向国际
“宁静致远”——在杨新民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副手写的书法作品,“这就是我在治学之路上,对自己的提醒。搞基础研究,就像坐‘冷板凳’,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走得更远。”
20世纪90年代,研究生毕业回重庆师范学院任教的杨新民,曾经度过了一个和矩阵贝尔曼猜想“较劲”的暑假。
杨新民认为这个猜想存在反例,但当时国内外尚无人提出,他决定挑战前沿理论。
宁静的校园内,蝉鸣声声。
宿舍里,陪伴杨新民的只有一台吱呀作响的电风扇,和不会说话的纸笔。暑假结束后,他举出了矩阵贝尔曼猜想的反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拒绝热闹,敢于质疑,这个选择在杨新民此后的学术生涯中出现过很多次。
2001年,杨新民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当时,有研究机构聘请他做运筹学研究,开出的月薪是三四万港元。
“这样的条件,确实非常优厚。”杨新民说,当时回到重庆师范学院任教,他的月薪也就1000多元。
然而,毕业后的杨新民没有犹豫,直接回到重庆师范学院任教。
在杨新民看来,道理很简单:为人要有感恩之心。自己在重庆师范学院求学、工作,得到过许许多多的支持。博士学成,就应该全身心投入重庆师范学院的数学学科建设,尽自己所能振兴母校。
正是这样的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让杨新民在学术的高峰上持续攀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解决了多个国际运筹学界的难题,研究成果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加拿大科学院院士们引用。
因为突出的学术贡献,杨新民于2015年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并于2016年被授予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
多年来,杨新民的研究成果被美国《数学评论》收录172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129篇,12种SCI期刊邀请他担任主编、副主编。他还先后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副理事长。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逐渐走向国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