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罕见洪峰过境,水位正在慢慢回落。
这一次,干流寸滩站水位峰值达到191.62米。在长江委水文上游局水情预报室的采访中,预报员重复最多的话是“这次的洪水实在太大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智”斗罕见洪水的预报员,使出“十八般武艺”在汛情预报的“早”和“准”上下功夫,最渴望听到三个字:零死亡。
经过大家的努力,重庆在迎击本轮洪峰前定下的过境洪水“零死亡”目标,依旧保持并坚守着。
少为人知的是,早在罕见洪峰过境的9天前,汛情“侦察兵”就已经“吹哨”,为两江四岸沿线的有序转移抢到充足的时间。
自动采集“第一手”资料
长江委水文上游局预报团队的18人,是长江上游汛情的“侦察兵”,预报范围达54万平方公里。
下属的大江大河上的监测站,除重庆人熟悉的干流寸滩站外,还有上百个这样的“前哨站”。各站采集到的基本数据,是预判汛情的“第一手”资料。
高级工程师、预报员熊金和2003年时参加工作。当时,站点的水位、雨情等基础数据采集手段,正由人工采集转为自动采集。
“比人工速度快,随要随采,可省不少时间。”熊金和说,“洪水是头猛兽,对于预报员来说,时间真的是生命。”
2008年前后多数站点的数据采集都实现“鸟枪换炮”,在接下来10多年里系统也在升级。收集的基本数据经系统技术处理后,可直接供预报员使用。
下属上百个站点采集的数据,可通过卫星和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实现自动传输,大概1分钟内即可汇集并供水情预报室研判。
时间久了,系统自动采集难免会存在“系统误差”。打个比方说,再好的机械钟表用久了,时针都可能慢一拍。
为尽可能消除“系统误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复核:依据人工采集的数据,对自动采集系统进行校正。
水面受涌动等因素影响,人工采集数据校正也是“老兵”上,尽可能保证自动采集“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提前9天预报出新洪峰
今年6月以来,多个编号洪峰过境重庆,防汛面临的压力不小。
为做到汛情早预报,长江委水文上游局水情预报室每天会视频连线相关气象单位,提前掌握长江上游的气象情况。
一般而言,市民关注天气看雨、阴、晴和温度变化,而预报员则对相关数据更敏感,甚至数据越细越好。
“哪个流域在下雨,下了多少毫米雨,预判最终能汇集到江河中的大概有多少。”熊金和说,预报员每天都是和枯燥的数据打交道,预判和预报结果都要“用数据说话”。
8月11日的视频会商结果是,长江上游近期可能有两场强降雨,其中第一场已比较明朗,但第二场到底多大还有待进一步跟踪。
“形成新的洪峰是肯定的,大致的洪峰量级也基本可以预判,但具体的峰值就需要后续进一步跟踪了。”熊金和说,“我们将这个信息传递出去,相关防汛部门就动起来了。”
当时,“长江2020年第4号洪水”还未形成。换句话说,“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在过境重庆的9天前就已做出预判。
14日5时,“长江2020年第4号洪水”形成,并于当天夜里过境重庆中心城区。就在当天,预报员根据上游站点汇总的数据等确定:紧随其后的“编号洪水”将形成。
16日上午10点左右,寸滩站水位回落到警戒水位180.5米以内。然而,11小时之后水位开始回涨,再两小时后水位再次超警戒“红线”,并持续一路向上。
17日下午2点,干流寸滩站流量涨至50400m³/s,“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
预报员脑子装着“大数据”
20日上午,洪峰过境重庆中心城区,最高水位达191.62米。数据显示,这是自寸滩1939年建站以来,长江上游出现的罕见洪水。
事实上,在罕见洪水还未抵达前,水情预报室的气氛非常紧张。尤其是出预报结果时,一字之差的背后都是巨大压力下的考究。
在汛情预报中,往往要在历史数据中找规律。
各个站点通过分析历史水文数据,在摸索的规律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定制“预报模型”,且每个模型独立运行。
“比如某个站点降雨大,可以将降雨量输入模型,可推算一些汛情预判数据。”熊金和举例说,根据一定的降雨量,来推算江河的流量。
“预报模型”能快速处理数据,但仍需要“人机交互”,必须结合预报员经验得出预报结果。可以说,每个预报员的脑子里都装着“大数据”。
熊金和介绍,每个预报员都要“啃”一条江河,尤其对其历史重点数据如数家珍,并从数据中不断去发现规律,最终成为对应江河汛情领域的专家。
在14日-18日,上游的岷江(高场站)、涪江(小河坝站)、沱江(富顺站),都出现建站以来水位最大峰值。
“太复杂了!”熊金和告诉记者,模型数出的数据只能参考,这时非常考验预报员“啃”数据的水平。“这场面我们没见过,又不得不去考虑各方面因素。”
树上不会长出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不会出现两次一模一样的雨情、汛情,因此每次汛情预报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就像这一次,预报员必须考虑土壤饱和、前后叠加、降雨量大、水利工程调度等等,一些情况是没有历史数据参考的。
“太复杂,压力又大,每个预报结果背后,都是人命关天!”熊金和说,汛情预报有时“进退两难”,如果报高了,势必带来防汛资源的浪费;预报低了,极可能造成沿江沿河的生灵涂炭。“预报的生命就是早而准!”
“预报员研判完了,领导再召集相关人员研究。”用熊金和一同事的话说,好比疑难杂症必须要各方面一起来会诊。
平常的洪水预报,一般可在1小时出预报结果,但是关于“长江2020第5号洪水”的每次预报,前后要2小时左右才能出结果。
“事前预报”迎战洪峰之后,熊金和又与同事一起投入“事后研究”,他们的数据和研究又将成为未来的参考。
熬夜、苦守、增压,每天埋头“啃”数据,这些他们都不怕。他们的一切努力,只为听到三个字:零伤亡。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