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堂特殊的专业课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绪红,为广大新生送上了一堂内容丰富、专业性强的专业课。院士通过分享历史经典案例,讲述了土木工程学科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院士讲述历史中伟大的工匠精神
在院士课堂上,坐着听课的都是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周绪红院士以“土木工程的发展与展望”为题,分别从“土木工程发展的战略意义”“土木工程发展历史与现状”“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发展的方向”等四个方面,带领大一学生领略了土木工程学科的魅力。
在课堂上,周绪红院士通过桥梁、大厦、隧道、堤坝等大型标志性工程介绍了国内外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各个历史阶段所取得的创新突破和重大成就,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国内外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轨迹。
随后,周绪红院士通过三个生动的“典型案例”,重点介绍了钱塘江大桥、京张铁路、美国布鲁克林大桥的建设历程以及相应建造者茅以升、詹天佑、罗布林的伟大事迹和工匠精神。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作为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组织建设的公铁两用的大桥,建设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造桥、炸桥、修桥的磨难,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现代桥梁工程师。”周绪红院士说,钱塘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有着崇高地位,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背后,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让人难忘。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高新技术是发展需要
周绪红院士坦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木工程经历了由缓慢发展到借鉴、引进和创新发展的阶段,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土木工程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能力与规模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在满足需求、科技创新、解决工程老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周绪红院士指出,在土木工程高性能材料、基础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工程科技含量、产业化技术发展、工程美学和工程管理水平六个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对此,周绪红院士认为,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应当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跨界结合与高新技术综合的手段,在研制新材料、研发新体系新形式、探索新理论新方法、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树立新理念、培养新人才方面下功夫。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管理模式、产业链培育等方面全面突破,解决大型施工装备和关键软件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促进新一代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安全、绿色、高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
大一新生:坚定了学习土木工程的信心
“我希望土木学院大一新生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周绪红院士表示,他对土木工程学院的全体新生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培养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分析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全方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自己的专业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为担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做好准备。
学生邓健楠课后难掩激动之情,他表示,没想到刚进校不久就能听到周绪红院士的课,很惊喜也很感动。通过这堂课,他加深了对学科的认知,坚定了学习土木工程的信心。
学生杨苑表示,周绪红院士为了这一堂课精心准备,为还原钱塘江大桥史料的真实性,亲自打电话给茅以升的女儿进行核实,院士的求真态度让他深受感动。“周院士的讲课加深了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让我领会到了作为一名土木人的责任和担当,并激励我在这个道路上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杨苑说。
听完周绪红院士的课,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课程,体会到了土木人的工匠精神,坚定了学好土木工程专业的信念,未来个人的发展理应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要在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了解到,重庆大学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学校把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融合。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