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聚焦保税商圈发展“新”格局》圆桌对话如期举行,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阎占斌,重庆社科院公共政策部副研究员院长卢飞,重庆市规划局原副总工程师、资深城市规划专家、高级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李世煜等专家,相关部门以及十余家媒体齐聚,在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周年之际,就“保税商圈”这一创新型业态进行了深入研讨。
《聚焦保税商圈发展“新”格局》圆桌对话现场
两江新区“保税+”业态升级,打造“保税商圈”
随着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产业与功能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周年以来,作为核心区的两江新区,充分利用全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中新示范项目核心区、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三区叠加的政策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动自贸试验区发展。
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江新区要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保税商圈、游轮母港和国际合作中心。
据保税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积极挖掘自贸区金融领域创新优势,探索“保税+”业态多样化发展,以打造“保税商圈”为目标,突出“一带一路”特色,创新打造保税体验旅游景区,着力建设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的标志性项目。
保税商圈怎么做?专家探讨发展“新”格局
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新业态与新模式,保税商圈的建设为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依托两江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及中新示范项目等重要平台,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窗口,立足‘保税+商圈’的创新概念,根据重庆的山城的地域特性,保税商圈应该从空间形态、产业布局、服务对象为突破点,打造成为一个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标志性商业建筑群。”在本次圆桌对话上,李世煜建议,保税商圈的建设还需注重实用性与便捷性,以区域为着力点从而辐射整个城市。
重庆市规划局原副总工程师、资深城市规划专家、高级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李世煜
阎占斌表示,保税商圈不仅是一个展示商品与文化的产物,也是高品质城市生活的聚集地。基于市场的需求,作为现代服务贸易的“抓手”,保税商圈应该从供给与需求端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区域内高效、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体系。
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阎占斌。
卢飞认为,保税商圈是对内陆现代贸易服务业新模式的探索和实施,结合保税港区的发展基础,该商圈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通过制度优化、技术进步、模式创新,将新功能新布局进行有机整合,升级贸易功能、改善贸易环境,建设为一个国际商品贸易聚集区、内陆服务贸易创新区、国际文化交流试验区、内河游轮旅游试验区四大功能区。
重庆社科院公共政策部副研究员院长卢飞
此外,为了突出商圈的新型功能,保税商圈的构建还需要有低碳商圈、智慧商圈、国际商圈的新思维,同时,加大国际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引入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养老等设施提升商圈品质,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作为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示范项目的核心区,两江新区不断追求高质量发展,正全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开放型体系和优势更加明显。
据统计,2017年至2018年,保税港区新增入驻企业608家,累计已达2030家。近两年港区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413.7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约1956.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约17.37亿美元,海关监管货物值568.7亿美元、占比全市总量的54%,对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