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正文
逐“绿”前行,徐州丰县书写“生态答卷”
2024-11-19 11:48:26 来源:上游新闻

江苏徐州丰县,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享有“丰熟可抵三洲”的美誉。然而,1851年黄河改道形成的大沙河,改变了丰县的地理面貌。近百年的时间,大沙河旱则飞沙蔽日,涝则河水漫溢,自然环境恶劣。对此,丰县立足于大沙河的生态底蕴,逐“绿”而行、以“绿”为底、与“绿”同行,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丰县。

逐“绿”而行

筑牢生态屏障

面对昔日“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恶劣环境,丰县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大沙河湿地从荒芜之地蝶变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丰县乃至江苏的生态瑰宝。

丰县扩挖大沙河28公里河道,整体水面达到2万亩,蓄水容量达到3000万立方,并打造了万亩生态水景,实施生态调水工程。为保障大沙河生态水位需求,翻引长江水入大沙河,大沙河年均调蓄水量达1.8亿方。

目前大沙河湿地全长8.1公里、总面积381公顷,现已成为丰县城乡居民饮用水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侧分支线路清水廊道的重要生态屏障,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图源:徐州治污攻坚微信公众号  

在推进大沙河湿地保护修复的过程中,丰县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修复和合理利用项目,大沙河湿地逐渐恢复了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大沙河湿地目前有维管植物223种、各类动物182种。

图源:江苏治污攻坚微信公众号  

此外,大沙河护岸基本为天然护坡,丰县通过截渗沟治理和景观绿化工程,两岸均已形成宽度200~250m的边坡,通过“河道清淤—基底防渗—水体修复—植被构建—景观营建”的模式对截渗沟进行全方位水生态治理和修复。

经过多年治理,完成了大沙河整个河道的疏浚治理,基础工程已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如今湿地公园境内河岸曲折,浅滩、岛屿密布,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绿色发展道路。

以“绿”为底

创造绿色经济

大沙河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不仅提升了丰县的城市形象,更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依托大沙河的自然风光,丰县在此建立了大沙河湿地公园景区。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如画般的湿地风光,还能体验到独特的文化底蕴。

图源:丰县大沙河湿地公园景区

“看到这里的美景真的有种置身在新疆阿勒泰的感觉。”国庆假期首日,专程从郑州来丰县大沙河旅游的游客一下车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国庆前,我从网上看到丰县文旅推荐的游玩线路,发现丰县大沙河湿地公园号称‘苏北阿勒泰’,于是便带家人自驾来看看。”

图源:丰县大沙河湿地公园景区微信公众号

根据丰县文旅部门的统计,大沙河景区今年的旺季日均接待客流量为1万人次,预计年均接待客流达35万人次,为丰县及周边区域带来资本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具有明显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大沙河沿岸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丰县大力发展苹果、梨等林果种植产业。

“丰县大沙河的绿色蜕变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丰县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大沙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林果产业等绿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林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如今丰县已经成为江苏省内重要的林果生产基地之一,其林果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

与“绿”同行

弘扬生态文明

近年来,丰县充分利用大沙河湿地的生态资源,注重绿色文化培育和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今年6月,丰县创新育人学校小学部开展“携手共建 美丽中国”主题生态文明系列活动。以班会的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讲关于绿色环保等方面知识,深化了同学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了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今年9月,由丰县科技局、教育局、科协主办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暨丰县第36届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丰县刘邦广场举行,丰县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科普宣传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科普绿色生态的价值,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此外,为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丰县局先后举办了“骑行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五四”湿地环保志愿公益、“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宣传等活动,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科普教育活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未来,丰县将继续开展绿色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让生态、自然、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群众的行为自觉。

文/崔欣

资料来源:生态徐州、徐州治污攻坚微信公众号、江苏自然资源党员e家微信公众号、江苏治污攻坚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沛    责编:周希     审核:肖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