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缙云丨尹君:小雪过后

渝金文苑2023-01-14 07:30

作者简介:尹君,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金融作协理事,现供职于农行重庆巫山支行。

小雪过后

尹君

相对去年这个时候的猪价,今年便宜了不少。晚上,三弟打来电话,说联系的年猪明天就得去杀了,主人已无包谷和苕秧等农作物喂养了,加之时间越往后天气越寒冷,雨水也会变多,再去就不方便了。

养猪户是三弟的叔丈人两口子,六十多岁,我称呼他们为汪叔和侯孃,住在三溪乡九镇村一个边远的山坡上,满坡的苕秧、牛皮菜是猪们的主要饲料。能联系到这样的年猪,自然高兴得不得了,第二天一早,我们三兄弟便拖家带口欣然前往。

这个时节,地里的庄稼早已收尽,剩下几株枯萎的包谷秸秆突兀地耸立在原野之上,大地显出无边的寂寥与空旷。然而,桔杆下的白菜、萝卜却长得碧绿水灵,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中午时分,我们在乡村公路的一个拐弯处停了下来,三弟指了指前方说,那就是叔丈人的家。远远看去,汪叔家那幢三层高的水泥房子像是楔在陡坡上的楔子,坚固又牢实,换个角度一看,又像是由积木搭建而成的玩具房子,像随时都要滚落下来的样子。四周生长着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各色杂树,将房子紧紧包围着,树晃动,房子也跟着晃动,成群的雀鸟蹲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鸣叫着,清脆而悠远。

走进院坝,一大家人忙得不可开交,汪叔躬着背正从房屋坎下往院坝中挑已经切割好的猪肉,侯孃在厨房里忙着煮午饭。见到我们,汪叔的两个儿子停下手中的活热情接待了我们。

此时太阳无遮无拦地照耀着,院坝边的炉子上炖着的排骨萝卜汤“咕咕”地翻滚着,满院飘香。一下车,三个孩子便和院坝中的两个孩子打成了一片,手牵手嘻嘻哈哈跑到旁边林子里玩耍去了,院坝里顿时安静了许多。

走上走廊我才发现,房屋坎下还建有一长排像吊脚楼似的房子,楼底下上百只黑凤乌鸡正在争啄食物,人一靠近,便“呼”地一声逃到几个角落里去了。汪叔的大儿子汪燃质朴壮实充满力量,看上去就是劳作的一把好手。他递过一支烟时对我说,妻子是甘肃人,结婚后就随她到兰州发展去了。但心里又总惦记着家乡、牵挂着家里的老人,可想回又不敢回,怕村里人笑话在外没混出名堂。直到去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就觉得现在改变家乡面貌、改善家庭生活的条件比以前更加成熟,便回来了。你看,这是去年回村建起的羊圈和鸡舍,按现在的行情,一只羊能卖到一千元以上,一个鸡蛋一块五,明年规模再翻一倍。阳光下,汪燃的脸上亮堂堂的,看着人心里也滋润。

院子旁边有两棵高大粗壮的木子树(乌桕树),树叶在这个季节里变得斑斓多彩,生怕错过了这一年在山里最后登场的机会。不远处,巨大的高压电力铁塔像巨人手中的宝剑,直指蔚蓝的天空。

这时,汪叔的小儿子汪红跑到在电力公司工作的二弟跟前,焦急地询问:二哥,什么时候能来电?已经停了整整一天了,包谷粉碎不了,饲料也搅拌不了,如果晚上还不来电的话,我那些鸡恐怕就要见阎王去了。

二弟赶紧拿出电话与调度室联系。回话说是九镇片区因线路检修停电,现在正进行最后调试,晚上八点准时送电。

还好!还好!听到这个消息,汪红长长舒了一口气,转身又到房屋坎下挑肉去了。

汪红走后,汪燃接着对我们说,汪红的家离这里有一公里路程,家里饲养了七千多只蛋鸡,眼下正是产蛋的高峰期,每天能产一千多只鸡蛋,一个月就有一万五千多元的收入,停电一天,鸡吃不上饲料,会少产很多蛋,还会死掉很多,你说他着不着急。汪燃扔掉手中的烟头继续说道,开年后,汪红准备向银行贷款扩大规模,围绕高效山地农业和“巴味渝珍”品牌,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听完他的介绍,觉得他们兄弟二人在乡村振兴的这条道路上,比赛似地向前奔跑着,听了就让人心里踏实。

太阳慢慢躲进了云层,暖和的天气一下就变冷了,我起身去寻找不知在何处玩耍的女儿。没走两步,就看见汪叔坐在树下用棕树叶拧挂猪肉的卯子,他看见我就笑,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和额头上的皱纹平行并成了排。我上前给汪叔递过一支烟,汪叔伸手接烟的时候,我看见他因劳碌而熬成像麻雀爪子一样的手时,我心里很难受,却又找不出安慰的话来。这时,侯孃来取棕树卯子,伸出的手跟汪叔的一样,我更有些无地自容了。

我常常觉得自己活得很困顿,脑子里常装着愤慨,甚至分不清是自己的身体病了,还是精神病了。直到看见这两位老人的手,才发现自己曾是多么矫情和不堪一击。

闲聊中得知,汪叔的两个儿子在城里都有房子,农闲时节,儿子接他们老两口去城里住,他不肯。他说,劳作惯了,哪儿都不想去,即使有一天在这陡坡上失去了生命,那自己也是这陡坡上的一棵树、一块石头,甚至是一根狗尾巴草。那一刻,我分不清热爱和生命的关系,对于土地,“直教人生死相许”!

山村的黑夜来得很迅猛,太阳刚刚在山头消逝,暮色还未来得及在若隐若现的树尖上闪现,它就从山顶铺天盖地地压了过来,我们一下都被寒冷和黑暗包裹了,纷纷进屋烤火。

晚上八点,准时来电。这时晚饭也煮好了,汪红来不及吃一口饭,和我们打了个招呼后,便急匆匆地回家给鸡们准备饲料去了。饭桌上气氛很浓烈,我端着酒杯敬了汪叔和侯孃,也敬了杀猪的师傅们。

晚上十点,我们满载离开九镇,站在高处回望山村的夜。它像一本手抄的老书,蕴藏着风吹不动的安宁和点点光亮,我突然很感动,汪叔在饭桌上说的话依旧在耳畔回响——虽然我没有什么文化,但给两个儿子取名是费了心思的,为什么要叫“燃”和“红”?不就是希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吗!

回到县城已是深夜,街道两旁的窗户里吐着融融的光,我的心里暖暖的,像无数星光在闪耀,这个冬天应该不冷。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责编朱阳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