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缙云 > 正文
读书丨衡红蕾:一代农人的群体画像——品读《庄稼人》有感
2024-09-14 06:33:08 来源:上游新闻

一代农人的群体画像

——品读《庄稼人》有感

文/衡红蕾

《庄稼人》是著名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的最新力作,这里记录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乡愁,更有着对故土故人的热爱。黄孝纪作为乡村生活的见证者、创造者、传播者、记录者,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乡村生活大全的教科书。

如今的乡村,大多数人已经进入城市生活。但即使是在城市出生的人,也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一些乡村生活,或者有与父辈相关的农村记忆。对于“80后”“90后”乃至“00后”而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关于农村农事农人的生活已渐行渐远,成为日渐模糊的背影,乃至慢慢消失,隐入尘烟。为此,就如我们今天学国学、学传统文化一样,《庄稼人》也将成为子孙后辈的学习参考书。我们在《论语》里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在《黄帝内经》里学习如何强身健体养生,那么,我们在《庄稼人》里能学到什么呢?

本书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从“接生娘”开始讲起,婴儿的生死命运就与接生娘联系在一起。后来有了经过公社卫生院培训的接生员,作者黄老师的大姐,从一个接生员成长为专职牙科医生。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让接生娘的职业永久地消失了。

那个特定的年代,每一个职业,即使是兼职都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比如郎中黑朵,能让断骨的作者恢复如初,让作者一辈子感恩感念。

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品味,值得记录,读起来生动有趣。就如媒婆李守先老汉,裁缝学徒圣德,还有掌管榨油茶的榨头。漫步文字之中,我也仿佛闻到了油茶浓烈的香味。可是人工榨取油茶的年代一去不返了,油茶树也少有人种植了,曾经几毛钱一斤的茶油,现在超市也能买到,只是价钱翻了数十倍了。

《庄稼人》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工匠人物,如修建房屋的砌匠井隆叔,不幸成为独臂老人后,仍然没有闲着,卖豆腐,收破烂,开小店,依然顽强地生活着。作者不是在歌颂苦难,而是关注农民在面临苦难时,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现代人动不动就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埋怨老天爷的不公,或者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要么躺平,要么抑郁。但是作家黄孝纪笔下的人物从不退缩,即使孤独也努力地咬紧牙关,挑着沉重的货担,执着地前行。

木匠黄庚山是盲人,篾匠邓冠芳也是残疾人。他们有无数个理由躺平靠人伺候,可是他们也有无数个理由靠手艺自食其力,顽强地活着。

黄孝纪凭借着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让每一个人物都如此鲜活,令人深受感动!为了写好每一个工匠形象和制作工艺,黄孝纪多次亲临现场。比如写陶匠,黄老师在八年里前后两次亲自现场采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制陶工艺。

这些消失的或者即将消失的手艺人,他们劳作的意义在哪里?以纸木匠如喜的事例告诉我们:“他的那些生命短暂的艺术作品,曾美化了许许多多亡人的葬仪,让那些普普通通的乡野农民,在永别人间的时刻,留下了花团锦簇的诗意的一瞬。”

掩卷沉思,久久难以释怀。我想起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伟大的历史学家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那不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吗?我想起了我看过的各类博物馆,有各种事件或人物的呈现图,比如古老的婚丧嫁娶场景的陈列呈现。那么黄孝纪的《庄稼人》可否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有一个以《庄稼人》命名的专题博物馆屹立在观众面前。有“事众生”的九个角色:接生娘、郎中、媒婆、裁缝、榨头、屠户、猪郎倌、厨子、小店主。按照黄孝纪的文字讲述,我们看到了“制百器”的九个工匠,还有他们使用的那些我们难以见到的工具:木匠、棕匠、砌匠、砻匠、篾匠、豆油匠、陶匠、阉猪匠、纸木匠。“促生产”的十个职业:队长、记工员、保管员、赤脚医生、民办老师、广播员、邮递员、营业员、管电员、放映员。“参天地”的十种身份:歌者、拳师、收魂人、渔鼓师、守祠人、皮影师、礼生、地仙、开圹人、仙婆娘。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每一个场景都活灵活现。我们的后代面对这些角色的名词术语,不会像看天书一般,闻所未闻。人物与事物场景交织在一起,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情景再现,永不消失。

作者简介:衡红蕾,东莞作协会员,有数篇小说散文发表于各大报刊,数次获征文奖项。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