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缙云 > 正文
文学新征程丨鲁佳:讲述异域故事的人
2024-11-13 06:34:40 来源:上游新闻

鲁佳,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留学生》《环球人文地理》等杂志专栏作者,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曾求学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著有《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曾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学习“文化景观”与“文化产业”,著有《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

鲁佳:讲述异域故事的人

(本期访谈主持人:陈泰湧)

上游文化:你主要是从事什么类型的写作?能否介绍一下你的创作经历?

鲁佳: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写作文,时常幻想如果高考只考一篇作文就太好了。中学时遇到语文考试,只要是考试内容有些超纲,或者大家都反映特别难,我就会考得很好,因为我看课外书比较多,阅读是我童年时最大的爱好,超纲对我而言完全不是一个问题。反而是严格按课本上的内容出题,我不会考得太好。小学时我就在我们当地的报刊上发表过自己创作的童话。我记得小学毕业时流行互相赠送明信片,一位同学就在送我的明信片上写了“希望你长大后实现当作家的梦想”。初中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在给我的明信片上写“希望你长大后成为一名童话家”。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我喜欢写作的这个特点。不过,真正开始在市外刊物上发表文章,是我去美国读研究生以后的事了。

那个时候流行写博客,我就把我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写成了文章,发在我的博客上。其实,那个博客点击量并不高,主要是朋友们看看。有一天,我在博客上看到一则留言,说她是《留学生》杂志的编辑周老师,觉得我这些写留学经历的文章不错,欢迎我给《留学生》杂志投稿,并且留下了电子邮箱。看到这则消息,我马上跟周老师联系,随邮件寄去了我的好几篇关于美国留学生活的文章。后来,我的文章就经常出现在《留学生》杂志上,后来《留学生》还专门给我开设了专栏,这对我的写作是极大的鼓励,我对周老师一直心存感激。我虽然不是千里马,但她绝对是伯乐。

后来我又尝试给《中国青年报》投稿,是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征稿的电子邮箱,我试着发了一篇文章过去,投稿的两天后就刊出来了。后来,我就比较关注《中国青年报》,发现他们搞了一个“中美旅游年·人文交流故事汇”专栏,在征集中美文化交流的稿子。我感觉这个活动仿佛是为我而设,于是我就开始给这个栏目投稿,写我在美国留学时经历的各种趣事,基本上是投一篇就发一篇。最终,这个栏目的稿子还结集出了一本《中美旅游年·人文交流故事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里就有收录我的四篇文章,我当然也很开心。

我偶然间在豆瓣网上看到《光明日报》新办了一本《留学》杂志正在征稿,我一看到“留学”这两个字,就仿佛再次感受到了召唤,马上给这个杂志投稿,也是投一篇发一篇。接下来,我又在豆瓣网上看到了《课堂内外》的征稿启事,这是咱们重庆的杂志,于是我又向其投稿。而《课堂内外》给我出了一个连续五期的连载,内容就是我写的美国留学生活的文章。

上游文化:你的第一本书是怎么出版的呢?

鲁佳:我感觉那几年我写留学生活,写中美文化交流的文章就算没写出水平,至少也是写出特色写出风格了。我的运气也很好,从投稿到发表也异常顺利。我觉得有出一本书的必要了,最终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那本《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这本书既包括我前面提到的这些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包括更多还没来得及发表的文章。

书出版以后得到了一些好评。我心中一动,是不是可以在中西文化交流、旅行文学和留学文学这个交汇点继续深耕一下,继续写下去呢?小时候,我的同学对我的临别赠言——“成为作家”,显然很快就要一语中的了。2018年,我又鬼使神差地去英国留学,并且给自己制定了“一定要写几部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留学文学作品”的任务。

上游文化:你在英国期间,写了什么内容的文章呢?跟以前在美国留学期间写的文章又有什么不同?

鲁佳:与我留美时写下的《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相比,与赴英留学已经相距十年,我在年龄、经历、心态上都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次,留学为我后来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欧洲文化地理大背景,我开始从艺术、哲学、文化对比等不同角度来思考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将这次调查过程中第一手的经历和思考,经过提纯、精炼和浓缩,最后转化成文字。这本最终写成的作品,就是我的“留学民族志”。

可以说,我就是带着写作的目的去留学,就是为了写出更多关于异国文化的作品才去留学。就像有的音乐家用半生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各种民谣,有的艺术家为了作画,奔赴天涯海角采风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还有作家辞职去满世界旅行,最终写出的作品丰富了“旅行文学”这个领域。我认为我通过我的作品所展现的经历和思考,也许可以算一种“旅行文学”与“留学文学”的结合与尝试。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使命感,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上游文化:你在英国待了两座城市,伦敦和爱丁堡,这两座城市都很有特色,能具体谈一谈在这两座城市你都写了什么吗?

鲁佳:我先简单谈一下伦敦吧。伦敦的高校资源特别丰富,伦敦是文学之都,伦敦是戏剧之城,伦敦是旅游之圣,伦敦是创意之王……伦敦的文化、创意、魅力和魔力就跟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道不尽,说不完。在伦敦的留学生活当然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深度挖掘和书写。

关于写伦敦的文稿目前还未正式出版,在爱丁堡写的《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已经于去年2月出版了。

到了爱丁堡以后,我迅速被这座城市迷住了。爱丁堡孕育了很多作家,也是全球第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都”的城市,这是一座有独特灵魂的城市,文学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我可以用五个词来形容我心中的爱丁堡。即“有灵魂、有思想、有故事、有颜值、有学问”。

上游文化:爱丁堡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确实诞生了很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那么对于你而言,爱丁堡这座城市是如何赋予你创作的灵感的呢?

鲁佳:我个人觉得,爱丁堡的历史及文化,古堡与街道,湖光和山色,还有这座城市梦幻的气质,特别能赋予人创意的火花。爱丁堡这个地方,空气里到处都泛滥着艺术和文学的因子,每一位跟写作有缘的人,只要来到爱丁堡,潜伏在头上的天线就会自动打开,随时都可以捕捉到创作的灵感。

据说在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多人去他山东高密的老家,去挖他家房子的墙,去搬他家院子的砖,去拔他家门口的草,去摘他家地里的菜,希望能沾染一点文学气息。我觉得想要沾染“文气”的人也可以来爱丁堡。爱丁堡可能是全世界文学艺术密度最高的城市,无需挖墙搬砖,拔草摘菜,只要在街道上走,在咖啡馆里泡,在城市里浸润,在空气中感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创作冲动,诞生伟大作品。

在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我所学习的专业是“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这个专业跟旅游人类学、文化地理和文化遗产都有一定关系。鉴于对爱丁堡的爱和所学的专业,我逐渐萌发了写一本介绍爱丁堡景观和苏格兰文化的书的愿望。

上游文化:听说苏格兰旅游局还对这本书进行了报道?

鲁佳:这本书出版以后,我就给苏格兰旅游局寄了一本。因为我觉得有必要让他们读到这本书,我也想听听他们作为苏格兰当地的旅游局,对这本书的反馈。他们的联系方式是我在网上直接跟苏格兰旅游局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后获取的。他们收到书以后非常高兴,就在苏格兰旅游局的微信公众号上对这本书做了介绍和推广。

这本书从构思、写作一直到出版,我都没有跟苏格兰旅游局沟通过,都是我自己独立完成的。但对于本书问世以后得到他们的喜爱,我也非常高兴。

上游文化:你去英国伦敦专门学习“文化产业”,你能谈谈文化产业跟作家或者说写作者的关系吗?

鲁佳:我最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时代,对于我们写作者或者文化工作者而言,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所以现在正好可以开启我们的文学新征程。

文化产业可以被分为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文化的产业化,指的是把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文化艺术现象做成产品,形成产业,成为商业化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比如J.K.罗琳,她的《哈利·波特》就是她用想象力、幽默感和讲故事的能力,为我们创造的一个精彩魔法世界。由于文化产业从业者的介入,她讲的故事就变成了书籍、电影、戏剧、文创产品和主题乐园,变成了文化胜地和旅游景点,形成了全版权的链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文化的产业化。

而产业的文化化,是指挖掘其他产业中的文化元素,用文化加以包装赋能。董宇辉的直播为什么那么受人欢迎,就在于他巧妙地采用了“产业的文化化”的手段。他在直播中通过对一个个产品背后的故事的讲解和演绎,对文学艺术恰到好处的引用,把一袋袋大米都变成了文化的载体,让文化的魅力成为他直播中最大的亮点,从而使他推广的产业都具有了文化产业的色彩,满足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就是产业的文化化。

无论是文化的产业化,还是产业的文化化,对我们写作者而言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讲故事的能力。巧妙高超、生动形象地讲故事的能力可以让文化产业化,让文化艺术成为产业,也能让产业文化化,让普通的产业越来越有文化的味道。

我认为,文化产业时代的来临,就是我们写作者最大有可为的时机的到来。在文化产业的时代,正好可以开启我们的文学新征程。故事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讲故事的能力是文化产业最原始最根本最核心的驱动力。讲故事的能力既是我们写作者随时都应修炼的“内力”,又是我们随时都要运用的“功夫”。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