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丨刘红梅:百味烤鱼,同而不同——浅谈巫山烤鱼中的文化符号
百味烤鱼,同而不同
——浅谈巫山烤鱼中的文化符号
文/刘红梅
水里的鱼,是灵动的,翕忽往来,展现生命最自由的姿态。观者非鱼,也能感知鱼之快乐。
盘中的鱼,是诱人的,袅袅香气,勾住行人心底滋生的欲望。食客云集,尽情享用鱼之美味。
这种叫鱼的生灵,从水里走上餐桌,由欢乐奔向苦痛,虽非情愿,却深有意义。上桌本是鱼类的宿命,如若鱼们知道,人们竟然会以烤的方式让它们作为食物魅力四射,竟然以盛大的仪式来宣扬它们于人类的贡献,竟然将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附着在它们本就无可逃离的宿命上,它们会不会归于肚腹也会觉着欣慰呢?
烤鱼是巫山的地标美食,有专家如是说。这容易引起“公愤”——各处他乡皆有烤鱼,唯巫山以地标自称,底气从何而来?巫山大溪出土的六千多年前的堆积垒迭如同山丘的鱼骨,还有被烟熏火烤的盘状石器,都是人类祖先在长江边这个叫大溪的地方以烤鱼为主食的明证。底气,就在这里。
烤鱼的味道是可以相通的,张家用了李家的调味,也可以做出和李家一般美味的鱼。巫溪万州的烤鱼,也可辣可麻可鲜可香,可浓烈,可轻柔,可差不多的味道里,巫山烤鱼,那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历史,却叫别的同类只能望其兴叹。这鱼,叫人每吃上一口,都在与人类的祖先同席共语。
幸福的情感是有感染力的。当你站在巫山博物馆庖厨佣展台前,看到东汉出土的庖厨俑脸上幸福又骄傲的微笑,再看看他身前的案板上那长条肥美的鱼,你的嘴角一定会不自觉地绽开那一样的笑容,心会暖,目光会亮,脸上会柔和明媚。专家说,庖厨俑伏案制作的,是烤鱼。那么,你再见到的烤鱼,它便绝不仅仅是鱼的存在了,它承载着巫山几千年文化的符号。这符号,是国泰民安的幸福,是富足昌盛的骄傲,是万物和谐的安详。
鱼是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寓意的载体。年画里,剪纸里,常常会有鱼的身影,它们身上被赋予着年年有余的祝愿,而那些与鱼有关的故事,许多都显现了生活中的情与理。比如那个流传很广的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爱吃鱼头只是幌子,掩住了对孩子爱与奉献的真相。这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情感的符号,熟知故事的人,说到鱼头就会想起那份和饮食相融的母爱来。
巫山博物馆展出的鱼骨雕成的饰品,上面精雕的游鱼栩栩生动如翔水底。而大水田遗址出土的鱼纹汉砖,上面刻着的人形鱼似人似鱼,鱼的形,人的态。人形鱼两边各有一叉状工具,大胆推想那应该是用来叉鱼的。还有一串极其精美的用几千片鱼鳞穿成的项链,在见过如繁星般密集又闪耀的各种配饰的今天,我们依然会被那串无比精巧既纤细又厚重的饰品深深吸引,而为之着迷。这一切,让我们看到大溪先民虔诚的鱼崇拜,体悟到鱼崇拜蕴含着的多子多福的深意,感受到先民们高级而超前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时至今日,这崇拜还是我们的崇拜,这审美指引着我们的审美。
巫山,不负先民的智慧,从他们留下的生活痕迹、工具器物以及装饰雕刻间,深挖出潜藏的文化内涵。然后,将这文化还原在烤鱼的形式上,以热烈的仪式展现出来,用欢腾的盛会传播开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烟火与文化的交织里,品着烤鱼醇美的味道,沐着文化璀璨的光华。人们在享受世间美好的光阴中,浑然不觉地延展了生命的厚度。
一年一度,烤鱼主场的节日闪耀而至。烤鱼节的主题语“越夜越巫山”在滨江楼顶的平台上熠熠闪光。巨型的展板上,与烤鱼相关的,前世今生,文化渊源,未来走向,都在诉说,都被看见。
庄严的启动仪式,热情洋溢的致辞,给为烤鱼推广作出贡献的企业颁奖……一切,都彰显出对烤鱼文化的重视与尊重。四周烧烤架后忙碌烤鱼的师傅,烤架上翻烤着的滋滋冒气的鱼,烤架前穿梭往来的人群,都不再只是单纯的厨师、美食和食客,还是传播文化的接力者,是创造文化的参与者。
从水里到盘中,烤鱼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苦痛,可以让灵魂升华;或者,灵魂的升华,须得经历苦痛。
从单纯的美食,幻化为一种独特文化的象征。烤鱼的生命意义的演变启示我们,厚实的生命,经得起岁月的风雨。
作者简介:刘红梅,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重庆市巫山中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