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读书丨付冬生:幻想·成长·父爱——评李姗姗长篇幻想童话《面包男孩》

上游新闻2024-12-27 06:33

幻想·成长·父爱

——评李姗姗长篇幻想童话《面包男孩》

文/付冬生

李姗姗的长篇幻想童话《面包男孩》讲述了“小面包”与罗德叔共同成长的经历,故事充满幻想,童趣盎然,透露哲思。其中,作者丰富奇特的幻想将整个童话故事演绎到极致,父子共同成长主题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而那些看似传统却常常被忽略的父爱依然让人动容。幻想、成长和父爱则构成童话《面包男孩》故事的核心密码。

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故事最大的“杀手锏”

《面包男孩》是一部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作品,与《木偶奇遇记》《飞屋历险记》一样,整个故事充满奇思妙想。作者不仅将神奇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还将日常司空见惯的生活变成了出人意料的童话故事。其中,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故事最大的“杀手锏”。

童话一般借助幻想将人和不可能的事情编织在一起,给读者呈现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儿童文学研究家朱自强说:“童话由于是由幻想这个一次元构成的世界,所以,一般来说并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以象征的意蕴来对现实作折光反映。”可以说,“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中描述的故事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发生,童话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在现实中不会存在,正如面包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成为男孩一样。另外,幻想也是童话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幻想,也就没有童话”。在《面包男孩》中,流浪汉罗德成为面包师后兢兢业业,他在做面包时无意中亲吻了一个面团,没料想烤箱爆炸后竟蹦出一个“面包男孩”,追着一脸无奈的罗德喊着“爸爸”。如此荒诞不羁的故事只有在作家充满想象力的儿童世界中才能实现。在童话故事中,“小面包”独特的成长经历,他和罗德爸爸间的故事,不老屯人纯朴温暖的生活以及罗德和丸子阿姨的爱情故事等,就是在带有童话色彩的幻想世界中发生和延续,这一切都来源于作者幻想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并折射出现实的社会。谈到创作的诞生,李姗姗介绍,《面包男孩》取材于自己曾在儿童杂志《东方娃娃》上连载的《面包宝宝》。连载结束后,她便运用幻想的创作手法对这个故事进行创新,在2015年底,长篇童话《面包男孩》正式诞生。

儿童天生对幻想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一切幻想带来的欢愉。但遗憾的是,如此美妙和夸张的幻想只有在童话世界中才会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直是浇灌、放飞儿童想象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幻想儿童文学作品能在孩子成长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每个孩子都希望从儿童文学作品中遇见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自己。李姗姗“从平平常常的物件入手,经过奇妙的想象,把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变成了出人意料的童话世界”。《面包男孩》中的“小面包”和生活中的孩子一样可爱、机灵,喜欢宠物,会有爱心,乐善好施,而且常常用魔法做家务和帮助别人。他夜里在烤箱的盘子里休息,能都变小钻进罗德叔的肚子里,右手指放进嘴里吹气能变大,戳戳肚脐眼能变小,神奇无比。这一切都源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在童话《面包男孩》中,作者试图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却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这也是本童话最大的特点。

二、父子共同成长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成长是儿童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斯远说:“成长文学既成为许多作家的创作共识,因而近年来那种以传达描摹少年儿童生存密码及其成长体验为创作母题的文学作品,便在儿童文苑多元的体裁门类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如果说成长的主体是儿童,那么他对准的目标却是成人,于是童话则可作为成人愿望的书写。近年来,成长题材的儿童文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读者的关注。《面包男孩》呈现了一个魔法男孩的神奇的成长故事和一个令人神往的童真世界。成长意味着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当人性和社会的种种丑陋开始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他面前时,这其实就是长大的过程。当“小面包”经历一系列打击、困惑和迷惘,最终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就是成长的全部。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面包男孩》中的父子,一个是会魔法、调皮捣蛋的面包精灵;一个是脾气急躁、缺乏耐心的面包师罗德,父子二人在系列碰撞中踏上了他们的父子成长之旅。“小面包”在磕磕绊绊中长成男子汉;面包师罗德则在生活挫折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父亲。这或许就是作者试图传递的父子共同成长理念。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上,每个个体都在成长。成长充满神秘,成长经历欢乐,成长也遭遇痛苦和烦恼。

成长除了来自成长个体与心理变化外,还来自孩子的童真。童真是儿童独有的,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最明显的区别。在童话《面包男孩》中,麦粒变成面粉,面粉变成面团,面团变成面包,面包也会遭遇快乐和烦恼,但是不变的是那一颗童心。“小面包”在劝罗德要快乐时,“是你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你虽然是一个大人,但你可以有时候当大人,有时候当孩子。换句话说,我虽然是一个孩子,但我也可以有时候当孩子,有时候当大人!”如果不读作品,丝毫感觉不到这些话是从一个小孩口中说出,这些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成长的渴望。

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曾提出“儿童反儿童话”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反映着儿童渴望和尝试着追求的能力”。“正是在儿童与环境的种种冲突中,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刚出现的这种自我意识,首先是寄寓在儿童想象之中的。在这种带有梦幻性质的想象中,他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勇士,而暂时抛弃了软弱的儿童形象。”在当今,儿童已不再是“缩小了的成人”。如果还将他们视为“缩小了的成人”必然带给他们更大的反叛。孩子们不希望永远停留在“儿童状态上”。他们有强烈的变成大人的“心理定势”,而不是被看作小孩子。他们处处希望长大,摆脱童年,对社会、世界能更多了解,早些拥有自己的空间,挣脱父母老师的束缚,努力走向成人世界,能像成人一样正常地交往。他们做梦也想拼命超越自己。

《面包男孩》中,“小面包”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他尝试着用成人的视角来观察、思考和衡量社会,努力走向成人世界。《面包男孩》也从另一个维度去告诉孩子如何成长?告诉成人应该如何对待儿童?思考人生到底经历什么。相反,大人在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时相伴相生,他们更应该从孩子身上学到长处,也应该与孩子的陪伴中逐渐共同成长。在童话中,罗德叔与“小面包”的相爱相生中学会如何做父亲。于是,在两人间的矛盾和冲突中,父亲和儿子都在成长。作者是用这些故事告诉儿童,无论成长要经历多少艰难和挫折,当我们用善的眼光去看待时,一定充满希望和阳光。童话中渗透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对纯真童年的礼赞。

曹文轩评价《面包男孩》“有着天然的文学质地,读来亲切具有美感”。海飞则认为它“刮来了一股生动的自然天成的文学幻想风”“充满着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文学矛盾冲突”“有着别具一格的成长哲思和教育新思考”。

三、那些被遗忘的父爱依然是人生的标配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的孩子正在越来越明显地趋向“同质化”,尤其是男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有人分析,这正是因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缺失造成的。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榜样的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父亲对孩子心理和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父亲所背负的社会责任和养家的重任太大,导致父子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生疏,父亲在教育中的缺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幸运的是,当前不少儿童作家开始有意识关注和描写这一主题,作家李姗姗就是其中之一。

《面包男孩》虽然是女性作家所创作,但故事却在着力表现父爱。李姗姗说:“7岁的儿子小豆瓣成为了她灵感的源泉”“小朋友的纯真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孩子是作者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虽然灵感来自孩子和母亲的感受,但作者却用父亲的视角来呈现。在常人的眼中,父亲的形象高大、伟岸,他们是孩子依靠的对象。但童话《面包男孩》中的父亲罗德的形象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他和普通的父亲并无两样,但又与众不同。罗德叔知恩图报,工作勤奋,关心他人,善良有爱心。但也并非完美,他脆弱、敏感,脾气暴躁,年轻的时候为了理想甚至离家出走。他和常人一样有着小聪明,爱计较,渴望拥有丸子小姐的爱情。罗德不是英雄,面包男孩也不是天使。在童话中,“小面包”误打误撞闯入罗德的成人世界,这就构成了父子之间戏剧化的冲突,故事活脱脱展现了父爱、亲情和伦理,父子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在二人相处的过程中,父子彼此经历了冲突、误解、理解、依恋、分离和思念等一言难尽的情感体验。虽然经历艰辛,但罗德找到了他的幸福生活,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父亲,而“小面包”也完成了他的成长礼。日常生活虽然微乎其微,但那些被遗忘的父爱亲情让人动容,依然是人生的标配。这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两人不断地“斗智斗勇”、不断地磨合,从而不断地碰撞出火花的过程,这也是再普通不过的父爱亲情。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强有力的个性感染和人格的尊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的作用巨大,无可代替。这部童话是李姗姗作为母亲的心灵写照,也是用女性之笔来描写父爱,他用母亲的视角来反观父子亲情,更是别具特色。《面包男孩》中,“小面包”从一个萌萌的“小面包”变成一个有理想、有情感、有勇气、有责任、有爱的大男孩,这些其实更是父爱给予和引导的。

作者简介:付冬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朱阳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