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沉浸式观赏《千里江山图》
去年重庆智博会上,在礼嘉智慧公园开启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刷新了人们对于“文物数字化”的认知。
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国宝级长卷《千里江山图》“走”出故宫博物院,在重庆市民眼前“动”了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物因数字技术而大放异彩:敦煌的飞天从壁画里“飞”出来;文献记载的“沙飞船”行驶在“光影”大运河上……文物数字化,已成为一种文化新现象。
市民在三峡博物馆通过智能平台点读李白等人的诗篇
在重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对渣滓洞、白公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等多处革命旧址进行了3D虚拟建模,还开发了“巴渝往事”“红岩记忆”等AR程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11万套28万件文物已实现了数字化,线上虚拟展览以及游戏、动画等场景得以开发运用。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不仅实现了博物馆的自我重塑,也在扩展观众逛博物馆的形式。
虚拟展览
三峡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采集工作历时多年,11万套28万件馆藏文物都有了高清图片,其中2000多套文物还实现了三维化。2020年,全部馆藏文物数字资源在官网公布后,观众不用走进博物馆就能观赏文物。特别是经过三维处理的文物,过去趴在展柜玻璃上都不一定看得清的铭文、纹饰,点点鼠标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同时,数字化环扫技术也助力博物馆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打开三峡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观众能看到26个虚拟展览。其中既有常设展览,也有临时展览。比如,2021年举办的“神秘的巴国”展览在线下虽早已谢幕,但意犹未尽的观众仍然可以在手机上重温。“数字化技术让曾经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展览,得以在线上永存。”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主任赵卓说。
数字化带来最明显的改变,是文物可以更便捷地“走”出去。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三峡博物馆推出“百物话百年”馆藏百年历史文物展,100件馆藏文物同时在新媒体平台展示,让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得到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
小朋友试图在动态的《千里江山图》里捧住飘落的花瓣
博物馆的新体验
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只是数字技术为博物馆带来的最基础的改变。与此同时,VR、AR等技术也在为博物馆所用,酝酿更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是红岩革命纪念馆最受游客青睐的展区。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欣赏老重庆地标建筑遗址的三维模型,通过触摸屏设备还可以查阅老照片历史资料。能“扫”的不仅有码。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看似平常的陈列其实大有讲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打开APP扫一扫办公桌,手机屏幕上就出现了由特型演员扮演的毛主席书写并吟诵《沁园春·雪》的场景。这里用的是增强现实技术。
红岩革命纪念馆内的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市民正在观看通过十台投影机融合展示的数字影片《愈炸愈强》
3D影像和VR技术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在“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一部3D短片将游客拉回1938年:一叶小舟划过,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然,几声轰响,街上的人们四处躲避,民房须臾之间变成废墟……置身于用三维技术还原的“重庆大轰炸”场景中,游客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段沉重的历史。通过“扫”出来的讲解、视频、小游戏,通过VR“看”到的历史故事、街景画面,吸引参观者沉浸于展览之中。借助数字化展示手段,革命历史“走出”课本、档案馆、博物馆,变得更加立体。
三峡博物馆即将推出的“体验三峡”数字展厅,通过7分钟的沉浸体验,带观众“穿越”到长江三峡的不同历史时期,游览三峡的“前世今生”,观众还可通过手势与大屏上的文物互动。为了增加沉浸感,数字展厅还设计了故事线,融合了三峡考古、三峡交通、三峡书画、三峡盐业等方方面面的文物要素,将其植入合理的场景中,为观众演绎出一个生动的故事。
三峡博物馆的一面大屏在展示“弋射收获画像砖”
动画与游戏
牧笛女开口说话,千手观音抛了媚眼……最近,如此神奇的画面出现在一部名为《如果大足石刻是一部舞台剧》的微视频里,这是大足石刻展播的“百集微视频”的开篇作,用全新的视角对大足石刻进行全景式解读,生动有趣。
几年前,在三峡博物馆“重庆老城门”系列动画里,两个小朋友“穿越”到百年前的朝天门、洪崖门、临江门,将城门故事通过童真的语言和画面重现出来。
市民在云阳县博物馆与“活”起来的文物互动
数字化语境下的文物活化利用,不只是展陈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文物元素的解剖、重构和二次演绎,从视频、动画到游戏,创意的边界在不断扩展。
今年6月11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地区主场城市活动上,公布了大足石刻研究院与腾讯光子工作室群旗下《英雄杀》手游及光子探索实验室两个项目的合作计划。《英雄杀》将围绕“一石一刻造英雄”主题,在游戏中演绎大足石刻的史实故事,借以推广大足石刻。
去年,三峡博物馆则与腾讯跨界合作,在《王者荣耀》游戏推出了大乔的“白鹤梁神女”皮肤。游戏里,大乔衣着飘逸,融入了双鱼石刻中的莲花、蓂草、双鱼等元素。当她一挥神女法杖,便会出现水墨双鱼带着一群小鱼随身游动,整个画面散发出仙气和古韵,将“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传递出来。
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工作人员刘竞希说,“白鹤梁神女”皮肤推出后,官方微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7亿。
早在2019年,三峡博物馆便与腾讯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项便是结合游戏、动漫、音乐、影视等,共同挖掘活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代表性IP,打造重庆特色文化标签。除了“白鹤梁神女”,被巧妙植入腾讯其他游戏、历史剧的,还有三峡博物馆的古琴、国画、青铜器等文物。
扫码收听观看讲解,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文物
博物馆里的“数字人”
在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看来,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历史与未来跨时空对话,可以让文物以更便捷的方式走近观众,让观众更容易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从而感知“博物馆的力量”。
在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部门,他们更像是数字产业工作者,其中不少年轻人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他们的数字化敏感度对数字化项目方案的实施、观众最终的体验感等都至关重要。
当然,作为文博项目,博物馆的数字化方案不仅要从科技的角度,更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考量。文物信息部主任赵卓便是考古学出身,2020年调到这个部门前,他的工作主要是文物保护。在文物信息部工作了近两年,赵卓深刻体会到数字化正在改变博物馆。
借助科技和互联网的翅膀,文物背后可研究的东西很多。近年来,文博界大力提倡对文物进行知识图谱开发,这在计算机语言里就叫语义网络。一件文物可以贴很多标签,当信息量足够大的时候,每一件文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讲出很多故事,一件文物甚至可以办一场展览。赵卓说,“线上展览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正好可以把文物解读得更丰富更透彻。”
礼嘉智慧公园千里江山展馆,孩子们被粒子效果的《千里江山图》所吸引
今日重庆记者 刘晓娜
今日重庆摄影记者 李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