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商朝人怎么生活?甲骨文里有很多信息
国家人文历史消息,安阳殷墟是中国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在考古界评选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 发现”中得票数位列第一。中国现代考古学也从上世纪20年代对殷墟的首次调查发掘中诞生,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使人们将信将疑的商王朝第一次有了实物见证。
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叫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大部分指的是乌龟壳的肚子那一块,背甲的很少;兽骨是指牛的肩胛骨。两个加起来,龟甲兽骨就是甲骨,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01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在1899年。河南北部有一个城市叫安阳,是商王朝的都城。商王朝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个王朝,它被西周攻破以后,那里就成了一片废墟了。
红色标注位置为安阳小屯村
成了废墟后鲜有人居住,一直到明朝的时候有少量的人住进去了,开始在商朝都城的废墟上耕地,地下也没什么。到了清朝的时候人口增加了,就需要扩大耕地范围,种更多的庄稼,这时就从地里刨出来一些小碎片。
小屯村
他们认为这些小碎片是一种药材,所谓的“龙骨”,就把它卖到中药铺,这就有可能会卖给各种各样的人。有一天这些药材就卖给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人叫王懿荣,是北京的国子监祭酒。
王懿荣
王懿荣有古文字功底,他拿这个小碎片一看,上面有字,他的知识告诉他这些字可不是普通的东西,那是比汉代的文字、比砖石上的文字更古老的文字。他当然非常开心,就开始收集它。
他去世以后把东西都分出去了,其中一部分卖给了一个叫刘鄂的人。刘鄂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学者,他把上面的文字刊录出来,编成一本书出版了。到1904年的时候,有另外一个学者叫孙诒让,根据刘鄂那本书释读上面的文字,认出来大概十来个,但其实有好几个认错了。
1917年的时候,在甲骨学认字方面得到了比较大的突破,比如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就认出了很多商王朝国王的名字。他把这些名字串起来以后,发现跟司马迁《史记》所说的商王朝国王的序列是一样的,这就更加证明它是商王朝的文字了。
这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刚好在20世纪初,考古学从西方传到中国,考古学的特点就是走到田野去,从地底下把研究材料挖出来,然后研究材料。
到1928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了一个叫董作宾的人到河南安阳发掘。董作宾去了以后发掘了一些甲骨,拿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给大家看,证明安阳确实出甲骨,而且可能还能挖得到。这就导致了安阳殷墟长期的考古发掘。
从1928年一直挖到中日战争1937年中止。等到中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再结束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重新启动了对安阳的发掘,所以安阳的发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从30年代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现在甲骨文一共出土了大概十几万片,统计数据有一些出入,一般认为大概有13万片,也有说15万片的。今天的甲骨发掘还在继续,偶尔还有发现。比如2004年,在我做考古队长的时候,发现了一坑甲骨。这坑甲骨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所有甲骨片出自同一个坑,第二,它们都是大片。
但刚才提到的王懿荣收集的甲骨片全是碎片,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农民挖地挖出来的,农民也不懂,“啪”就给敲碎了,都成了碎片。当然也有少量的大片甲骨,这些甲骨都是牛的肩胛骨。
这一坑的上面那一片,虽然残了,但就是牛的肩胛骨。被叠压的那一片是龟甲,是乌龟的腹部这一块,但你现在看不到它腹部的反面也就是背面。因为蹊跷都在背面,待会儿我会讲到。
那么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世界上几大文明里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大家是知道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它是泥板文书,楔形文字。除此之外,跟它年代差不多的,稍晚一点,古埃及也有它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比甲骨文要早一些,它们大概是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就有了。还有印度的哈拉帕文字。
但是中国文字有什么特点呢,因为古埃及之后,它的文字已经基本上不用了。两河流域也是一样,到了后巴比伦时代,文字就发生了变化。只有甲骨文,它从3000多年前开始使用,一直到今天,今天我们的汉字里头大概还有一千多个字明显是从甲骨文里头出来的。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泥板文书、甲骨文
02
甲骨文造字“三书”
甲骨文上的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呢?很多学者说商朝人用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等方法来创造字,但是我今天想把它讲得简单一点。
借用故宫一位很有名的文字学家唐兰的观点,来总结这个造字的规律。他说假借、转注都是用字的方法,不能叫造字。比如“你我”的“我”,商朝人造出来的时候实际指的是一件打仗的兵器,后来用的时候就把这个兵器假借为我。
甲骨文“我”
唐兰先生认为造字只有象形、会意、形声,按照象形、会意、形声三个方法来归纳,我们就可以把甲骨文里的字进行一些研究挖掘,挺有意思的。
我们先说象形字。这张照片是我曾经在安阳发掘过的一辆马车,把这个马车挖出来以后,如果你从上面拍张照片俯视它,再去读甲骨的时候,就能读到甲骨片上有个跟我发现的这辆马车一模一样的字。这就是象形。
我举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实际上象形还有很多更简单的例子。比如鱼,这片甲骨上有个“鱼”字,我们今天的“鱼”字就是这么演变来的,它明显就是一个象形字。
这个字是禾苗的“禾”,“禾”在那个时候应该指的是小米。这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是我在安阳附近拍的,今天安阳附近还种小米。
从左向右、从上到下依次为禾、麦、黍、年
再看商朝人关于房子的字,其实也是那个时候建筑的反映。我就不细说了。
象形字还有很多,比方说器物、动物很多象形,比方说老虎、大象,这种动物它都是象形字。
接下来讲会意字,会意字是最有意思的。左边是我找的一片甲骨片的拓片,这里面有很多文字。从上往下读,我们看第二个字,是下雨的“雨”,这个“雨”字上面好像一个“山”字倒着写,表示的是天空,底下三点表示雨。这就是会意字。
再看第四个字,里面是一只羊,两个羊角,外面是个羊圈,把羊角圈到圈里叫作划地为牢,那就是“牢”,有时候这个字里是一头牛。
今天的“牢”字是一个宝盖头,里面一个牛,宝盖头指的就是那个圈。只不过商朝的人在描述事物的时候比较具像,它这个圈里头是羊他就写成羊,圈里头是牛他就写成牛。
我们再看会意字。这个字是分两部分,上面这部分是一头猪的象形,底下那个是个脚丫子。右边这个字也是一样,上面这部分是一头鹿,底下也是个脚丫子。
猪后面为什么有一个脚丫子呢?因为追逐猪啊,“逐”就是这么来的。鹿后面一个脚丫子,追鹿啊。只不过那时候在做会意字的时候有具体所指,它早年其实是要具体指我追的是一头鹿还是一头猪。
所谓会意字,它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构件放到一起,从而组成一个字,产生一个意思,这叫会意。比如这几个字,其实很好认。
第一个字是“祝福”的“祝”。这个字左边一个东西,右边是一个人,这个人是跪着的,那个时候基本上都跪着,所以不稀奇。但是这个字会意在左边部分。
像“丁”,但实际上它不是“丁”。这个部分表示的是被祭祀的对象的牌位,就是神牌。一个人跪到神牌前面,口中念念有词,这表示“祝福”的“祝”。
认完这个字以后,右边这几个字就好认了。比如“宗教”的“宗”。其实古代的字跟今天的差不多,一个房子的屋顶,一般都厘定为今天的宝盖头了,里面的一横一竖或者两横一竖表示神祗,一个房子里插着祖先牌位,就是“宗”。
同理,上面部分宝盖头,里面有个女人,“平安”的“安”,屋子里有一个女人为“安”。有人把它过度解释,说把老婆娶到家里就心安了。
这几个字认完以后,我想请大家再认一个字。这个字很有意思,把它描下来就跟左上角的那个字是一样的结构。这个字是刻在一个陶片上的,是甲骨文里最常见的字。只有左右结构,但是这个字有时候还是左中右结构,实际是一样的,因为商代的字有时候不完全定型。
中间部分的底下那一块,表示一个木头做的鼓座,中间圆的就是鼓,而上面跟一个“山”字似的,那是一个装饰。因为我做商代研究,我见过很多商朝人做的东西,他们特别喜欢做这种装饰,有好多东西上都有这么一个装饰。
这是一个“鼓”字。右边一只手拿着一个鼓槌,左边也是一只手拿着一个鼓槌。
大家注意,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现在我们可以坐高凳子,那个时候都是坐地下,鼓也很低,坐在地下两只手敲鼓,这就是“鼓”字。
刻着“鼓”字的这块陶片,是安阳当地的一个耕地的农民捡到的,他没事经常在地里捡陶片,他知道陶片很古老。他捡过很多陶片,有五千年前的、四千年前的,这块是三千多年前的。
他捡到这块陶片以后觉得这个有价值,就收了起来,然后给了我一张拓片,陶片没给我。这个老先生很厉害,捡了几十年,所以他捡的东西很多,都是小碎片,他都用箱子放好。
他一边捡一边学考古,所以他捡完了这些陶片渣子、石头后,都把它编排好,然后一盒一盒捋好:这是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那是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的,这是商朝的,那是南北朝的……
有一次我去了,他让我帮他看弄得对不对。我还真花了一上午仔细跟他比对一遍,基本没什么错误。
认完这个“鼓”字,我想请大家再认一个字,而这个字是形声字。
同样是在河南安阳,就在出甲骨的地方,我们挖出过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的腹部——器物的内侧有一小片铭文,有个类似“鼓”的字,但跟“鼓”字又不完全一样。
它两侧不是一只手拿根鼓槌,是三撇。这就是“彭”,我一说“彭”你马上意识到这是形声字,因为“嘭嘭嘭”,有声音。
认出很多字来,我们就会知道这些甲骨片到底写的是什么。比如这一片,“王其田”,就是国王去田猎打猎会不会顺利,写得很清楚,我们就可以读出来了。
03
甲骨文写了什么?
甲骨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捋了一下,发现它的内容非常地丰富,其中绝大多数跟祭祀、战争、狩猎有关,包括祭祀卜辞、战争卜辞、狩猎卜辞,还有旬夕卜辞。
什么是旬夕卜辞?我们今天一个礼拜是七天,一个月是四周,可是商朝的时候一个月三旬,一周是十天,就是一旬,所以他经常会问,下一旬我做什么事情会不会顺利,下一旬会不会下雨。
当然还有表示天象的,比如月食的、日月星辰的。还有病患,比如商朝一个很有名的女性人物妇好,她得了病,会不会牙齿痛之类的,就讲她的病患。
当然还记载了很多人物,卜辞上或者甲骨文里提到了很多的商朝的国王,提到很多类似于妇好这样的人物。
04
甲骨文背后的时代
有了这些内容以后,我们就可以研究三千年前那个王朝。根据这些甲骨文,我们能够看到三千年前的一些历史文化,也就是说甲骨文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三千年前的历史和那时的文化面貌。
首先我们看看三千年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其实甲骨文里就有很多信息,比如这张图片、这些字,当然这里面有的是金文,有的是甲骨文,这都是那个时候的字,从这些字就能看出来那个时候商朝人怎么生活的。
比如我们如今有军队的旗帜,那个时候也是有旗帜的。我们不可能挖出一面三千年前的旗帜来,但是我们能从字里看到三千年前的旗帜是跟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这几个都是“旗”字。
甲骨文金文中所见商王朝旗字
这个字大家可以顺便再认一下,“得”字,一只手拿到了海贝就叫“得”,为什么是海贝呢?因为海贝代表了钱。
还有那个时候的生活方式。比如今天我坐在这儿,有桌子,有高椅子,这是很晚的东西,三千年前没有。三千年前有很小很矮的案,比如左边这个石俎。右边这个字下面一个抬舆,两个人在抬舆上抬东西。这是那时候的生活方式,看到这个是不是想起日本。
除此之外,甲骨文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人物资料,比如妇好。我们在挖一个墓以后,凭着墓葬里出土的文物,说这个墓的主人叫妇好,之所以能够这么肯定,就是因为有甲骨文。我们发现的提到妇好的甲骨片有200多片,所以我们才能知道妇好生前做过什么事。
甲骨文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也非常地丰富。举个例子,今天农业仍然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那时占卜很多都是跟农业有关的,所以能够看出来那个时候也重视农业,而且商朝主要的经济形式还是农业。
左(由上往下读):甲辰贞其登黍。意即:甲辰日卜问,是否征收粮食黍?
中(由右往左读):贞我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
右(由上往下读):南土受年。意即:卜问,南部地区是否会是个丰年?
当我们把这些甲骨文的文字解读出来以后,我们就能知道商王朝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农业社会,是一个等级化非常明显的阶级社会,也是一个生活内容很丰富的——跟历史上后来一脉相承的一个社会。
这是甲骨文文字背后的内容,当然我们只能简单地讲一讲,不可能一个一个字地讲。如果一个一个字讲的话,有专门的古文字学家,他们一辈子都在从事这项研究。
05
一个误解
另外,我想讲一下很多人对商王朝的一个误解。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大家都以为商朝人日常书写的文字是用刀刻出来的,认为商朝是刀笔文字时代。其实甲骨文只是碰巧保存下来了,真正的商朝社会,那时的日常书写肯定是毛笔字。
我讲完甲骨文我得把这个掰过来,并不是因为发现了甲骨文就说商朝是刀笔文字时代,其实它是毛笔文字时代。我们可以看一看甲骨文里跟毛笔字相关的一些信息。
这几个字,大家可以试着认一认。文字学家都认识这些字,认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对这些字的解释稍微有一些不同,我用的是我自己的解释,我认为我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第一个字,又看到“手”了,一只手就这么拿着,剩余表现的就是一支笔。商朝人喜欢做装饰,上面是笔上的一个装饰。拿着一支笔在写字,这就是“历史”的“史”,书写下来就是历史的“史”。这是毛笔的拿法。
第二个字是“典”,“典”指古典文献、典籍。“典”有四竖,那是竹简,或者是四根物条,有一圈是代表一根绳子把竹简编起来,然后底下两只手将竹简拿起来读,或者合起来保存,这就是“典”字。
看第三个,上面两个字“作册”,就是编书,当然作册是一个官职,编书也是个官职,不是普通人能编的,所以这些文字里就包含有毛笔字信息。
实际上,我们发现过一片卜骨,很有意思。这片卜骨还真没公布过,它有一条一条的竖条,就像今天我们的作业本上的线格,关键就在这个竖条上。字是黑色的,按照竖条把字刻好了。
我们去读它的时候居然读不通,然后发现它不是一句话,是一个个的字,上面还有好多墨在上面,实际上是为了刻写了以后,用毛笔练字。
大家再看一下这张照片,“母”“丁”“彝”三个字,它很多的笔道都是圆弧型的,绝不是刀刻的,是毛笔写的,写了以后用泥抠下来,用范铸造起来。
大家看这个字,这也是个“彝”字,拐弯那一笔那么圆润,它一定是毛笔写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字,“父”“辛”两个字明显是毛笔字,笔锋都还有,这都是那个时候写毛笔字的比较重要的证据。
我们还有更硬的证据,能充分证明商朝三千年前是写毛笔字的。我们发现了一件玉器,玉器上直接就发现了毛笔写的字。
石璋上的墨书文字
后来我们又发现另一件玉器,上面有商朝人蘸着朱砂写的红色的毛笔字。所以商王朝时代是一个毛笔字时代。
朱书玉璋
我从甲骨文讲到那时候的日常书写,都离不开甲骨文的发现。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我们不会认识到商王朝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不会知道那个时候是写毛笔字。所以,甲骨文也好,毛笔字也好,都是三千年前的古文字。正是因为有了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们才知道那么多的信息。
06
课后问答
问:我想知道占卜怎么代表吉或者凶的。
唐老师:大家知道甲骨文很多都是记录占卜的结果,一条完整的卜辞它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具体时间,谁来占卜,问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结果如何。
重要的在于占卜,他问的事情可以事先想好,但是关键是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比如卜骨,他要先把骨头这个地方锯开刮平,然后还要在背后凿一些小坑,凿完坑以后再钻一个小圆洞。占卜的时候,问题的结果是根据正面开的裂痕来判断的。卜甲也是一样,正面有很多裂纹,这叫卜兆,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和凶。
怎么样判断吉凶呢?其实秘密在后边那些凿的小槽和钻的小孔中。因为它占卜之前要钻凿好,占卜的时候要拿火去烧,所以后面经常有黑点,钻凿以后厚薄不匀,这里挖了一个坑,那里又挖了一个洞,烧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就裂了。
占卜的这个人做完以后,一般国王读卜兆,国王就说,根据这个卜兆,我下一次打仗一定会怎么怎么样,我去打猎一定会很安全,或者说下个礼拜会下雨。
但是,什么样的卜兆是好的结果,什么样的卜兆是不好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想知道。因为卜兆的卜一般是裂个竖纹,然后裂个横纹,“占卜”的“卜”就这么写。一个竖纹一个横纹,形成了一个夹角。
美国有一位学者专门做过这个研究,就是根据正面的卜兆的夹角去研究,看看夹角是锐角时是吉还是凶,或者夹角是钝角时是吉还是凶,就想找出这个规律来。结果很遗憾,没找出任何规律来。
所以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当然也有可能读卜兆的时候就是胡说八道,但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结论,研究还不够。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就有可能给出答案。因为过去的统计它就只有是还是不是,我们可能有必要去辨别出什么时间段是什么样的卜兆,或者根据问的事情去辨别。大数据时代可以根据卜兆做成图形,现代科技发达,这些是有可能能够解读出来的,但是今天还不可以。
问:为什么几千年没有发现甲骨片,但是在1899年王懿荣就得到这个契机?
唐老师:这事还挺复杂。三千年前西周把商王朝打下来以后,刚开始商王朝还有人活着,周王就说你们还是在你们的地盘好好活着,我撤了,但他又不放心,就设了所谓的三监,就把他的叔叔管叔、蔡叔、霍叔放到安阳的周边去监视。
商朝的王子武庚还带着商朝人住在那,但是时间很短,因为很快武庚就叛乱。叛乱以后,周人二次东征又把他打垮了。这时候周人开始改变了战略,我全给你迁走,谁让你不老实。这一迁走,殷墟就废了,从此这个地方就没有人烟了。
到西周时候小屯就是墓地,因为我们在小屯发现过两座西周墓葬,在附近还发现过几个墓地,也是西周的。战国时候,墓地,隋唐时候,墓地,我们经常发现隋唐墓葬。但就是一直没有人居住。
到了宋朝的时候,在殷墟的附近南边开始出现了一个居民点,很复杂的,叫什么黄堆原,到明代的时候才有人住到小屯来。从周初二次东征以后到明朝人再进来,隔了很多年都没人,所以不会有发现。
明朝刚开始就几户人家进来,慢慢可能有别人迁过来,结婚生子,慢慢扩展,到了清朝末年人口多了,才开始占据更大的地方耕作,而耕作的地方恰恰就在小屯。
而今天来看,小屯村底下以及小屯的南边和北边这一片刚好是殷墟的核心区,也就是商王朝都城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宫殿宗庙区。占卜就在宫殿宗庙区进行方,所以刚好是在小屯这个地方,占卜完以后,龟甲兽骨就被一坑一坑埋下去。
所以早年的都是偶然挖出来,正好碰巧碎了,后来我们挖出来的几坑都是完完整整的甲骨。在1936年发现一坑有17000片甲骨,1973年发现好几个小坑,1993年又发现一坑,2004年发现好几个小坑,全都是一坑一坑的。
这个区域刚好是商王朝都城的核心宫殿宗庙区所在,也就是当年占卜的地方,占卜完后甲骨就被埋在了附近,导致现在才发现。其他地方有,但是极少,基本都是零散的,这个局部是最集中的地方,今天还能挖得到,只不过不能随便去挖。
原标题:时代 | 三千年前的商朝人怎么生活?甲骨文里有很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