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除了懂事,我好像别无选择
如果你看《狗十三》没有感到共鸣,那你的原生家庭一定很幸福。
这是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的评价。
最平淡的语言,不撒狗血、不漫谈恋爱的青春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真实的成长有多残酷。
来源:电影《狗十三》剧照
像李玩,像爱因斯坦
13岁的李玩和我们遇到的很多青春期女孩儿很像,穿着松垮的校服,戴牙套,额头还有一些青春痘,在人群中普普通通。甚至她的名字,听起来也很随意。
她的爸爸离婚再娶,把她送到爷爷奶奶家,为了安慰她,送了她一只狗,取名叫爱因斯坦。
她喜欢物理,迷恋的是平行宇宙、《时间简史》、天文馆,可是家人强行把她志愿改了,“我都是为你好”。
在酒桌上,爸爸让她敬酒,“听你张伯说话,比看什么展览管用多了”。比如,“人要有大气魄,要看老经典,孔子说……”
李玩有过莽撞如小兽的一面。爱因斯坦走丢了,她到处贴启事,伤心了好几天,阿姨送了她一只新狗,全家人都骗她这就是那只爱因斯坦,她生气跑出门,整夜在外面寻狗。
但是一次次被“驯服”。喝醉的她被爸爸暴打了一顿,她哭着说,我以后再也不了。她学着接受那只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接受突然而来的弟弟,乖乖地给饭局上的大人们敬酒。
但她的第二只狗却因为吓到了弟弟而被全家嫌弃,再次“被丢了”。
没有人在意一只狗的死活,也没有人在意这个未成年女孩儿心里的变化。李玩变了。
当表姐焦急地告诉她,一个女人牵着她苦苦找寻过的爱因斯坦时,她面无表情地说,那不是我的爱因斯坦。转过头,她轻声庆幸,“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
结果走到墙根处,她立刻痛哭了起来。
成长的代价太痛了。
我们习以为常的,就是对的吗?
尽管电影拍摄于五年前,很多人都说,《狗十三》里的一切实在是太熟悉了,少年时不被理睬的小心情,在酒桌上强行要求敬酒的尴尬,因为“不懂事”而挨的打……
“它挑战的可能就是所有家庭,所有父母、孩子视角下的那种习以为常。”导演曹保平说。
来源:电影《狗十三》剧照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被揍以后,开始懂事儿地说出有违自己心意的话,我们从来以为这是成长必须要经过的路,可是当在电影里重新回忆一遍之后,才发现,不,它本不应该是这样的。
李玩哭着没找到自己的狗,转眼却在餐桌上被爸爸的朋友要求吃一块狗肉。在全家人尴尬的注视下,她迟疑了一会,还是吃了,然后微笑着说,“谢谢叔叔。”
“你真是爸的骄傲。”
我们在这些关切的目光中长大,却变成了自己曾经最不愿的样子。
豆瓣有一位网友说,懂事是什么?懂事是:你得学会察言观色,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时间一长呢?hypocrisy(伪善),电影里,李玩反复念了好几次。
影片里最戳人心的一段是,弟弟用棍子激怒了爱因斯坦,拴在厕所里的狗对所有人狂吠不止,爸爸气急了要收拾它,目睹了这一切的李玩,用手小心翼翼地摸狗狗的头,狗再也不叫了,温顺地不断向她靠近。
李玩与小狗,在那一刻就像是两个寄人篱下的小动物,吼着讲出自己的青春委屈,与怒目圆瞪的全家人之间仿佛隔着层层的壁垒。
被逼着成长的原生家庭小孩?
《狗十三》里,没有人在意李玩因为家庭的破裂重组内心发生了什么。
十几年的屋檐下生活,全家人都没关心过她不能喝牛奶;考了很好的成绩以为有惊喜,她却被带到了从没见过面的弟弟的生日宴,站在所有人的最后,在欢乐的祝福歌唱里默默地坐下去。
近些年,我们常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看完《狗十三》,主持人、《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发布了一段视频,说家庭的情感破裂影响了自己的性格成长。
五岁时,他的父母离婚,他选择跟妈妈生活,因为他和父亲在一起没有安全感,总是莫名其妙地打他,“除了懂事,我好像别无选择”。
他说,“有人说,你怎么天生有点敏感,或你怎么怎么察言观色,就是你必须得知道父母是不是高兴,你是该回避还是该劝和,你一定会敏感。没有人想会敏感的。”
“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来源:视频截图
很多人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呀,可是,选择孕育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一定要对他负责,其中更重要的是要关照他的内心。
2015年,《今日说法》曾播出过《高墙内50名未成年犯的心声》,这些未成年犯说起犯罪的理由,大部分在自己的家庭:
“我只是感觉父母对他的关爱太多,让我心里有点吃醋那种味道。”
“他们并不知道我心里面真正的要求。”
“从小父母就没在我身边,根本感觉不到父母的疼爱。”
来源:视频截图
那些在很小地方的忽视,却给孩子的心里种下难以愈合的嫌隙。
《狗十三》里,李玩的父亲无疑是很爱自己的女儿的,可是他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而是用“打一巴掌给一颗糖”来替代性地弥补,丢了一只狗,“不然咱再买一只,找个一样的”,这次去不了天文馆,那就等下次。
可是,他们都忘了在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面前,这样的方式相当于于事无补。
成年人的世界当然有许多难处。李玩的父亲要面对老人孩子,要工作晋升,要尽力维护两个家庭,但是他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偏心,又是真实的。
很多人说,自己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烙印,就如同李玩的父亲,也是一个在爷爷的怒吼中长大的成年人。
但是,这不是忽视孩子心情的理由。如一位网友的评论,你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当游戏,但请不要伤害一个孩子的人生。
我们探讨和反思自己的家庭与成长,不是要为了批判它,而是更清楚地认识它、接受它,尽量不让自己受到影响。
请不要让这个残酷的青春继续疼下去。
原标题:“除了懂事,我好像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