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端午档近十年最差# 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端午档(6月8日—6月10日)期间有11部影片密集排片,但最终无一部影片票房破亿元。档期内总观影场次为139.1万场,创造了中国影史“端午档”总场次纪录。但票房总收入与总观影人次均同比下滑超五成,电影总票房定格在3.83亿元。这个票房水平低于2014年4.3亿元,与去年超9亿元的同期票房成绩更是相去甚远。
“端午档”遇冷,不少网友表示“缺乏看点”“吸引力不强”“不知道看什么”。真是因为没有大片或者的确片子成色不行吗?其实,这个“端午档”的票房黑马不少,从好莱坞动作大片,到国产文艺片,再到欧洲小众动画,类型元素丰富多彩,影片质量不成问题。豆瓣上,好莱坞大片《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得到了7.5分,港片《谈判专家》7.4分,胡歌主演的文艺片《走走停停》更是拿下了7.9的高分。不说是“神仙打架”,至少都经得起一看。
质量不错,类型也丰富,票房成绩为何会遇冷?相比于网友质疑“没有头部大片”,目前国内院线更明显的问题在于档期失序,排片扎堆。
2023年,端午档期实现了9.1亿元的票房佳绩,更孕育出了话题爆款《消失的她》。今年端午档期,片方你争我夺,在一个短短3天的档期里塞进了11部影片,仿佛一场“豪赌”。不少片方认为只要能够打入节日档期,就有望获得可观回报。但现实却是,节日档期中“头部效应”压倒一切,一两部大片吃光了几乎八成以上的票房,其余影片只能苦苦挣扎,甚至临时撤档当了“逃兵”。拿最近的520档期来说,原本就是一个周末小档期,因为谐音“我爱你”,被不少片方看成爱情片的最佳上映期。于是,一个周末一口气上了8部影片。结果是,520当天没有票房过亿的影片,6部爱情片均不过5000万。
520的遇冷才刚过去,6月初的“端午档”又扎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档期失序不仅会影响中小体量影片的票房成绩,也给观众体验打了折扣,给院线排片提出了难题。影片扎堆给院线排片提高了难度,如何平衡不同影片之间的调性和需求,如何保证收益最大化,院线只能上映后再根据热度随时调整。如果只有一两部头部片,这种随时调整的策略问题不大。但在极短时间内,随时调整众多影片的排片,则会影响正常放映秩序。消费者为了看一部心仪影片,只能在残酷的"时间表"中苦苦挖寻。一些影迷抱怨,想看的影片排片量太低,要么时间太早或太晚,直接影响了购票欲望。众片扎堆连评判影片好坏的口碑效应,都可能在混战中难以凸显。对此,有网友评论,"扎堆简直就是对观众的一种伤害和不尊重"。
“档期依赖症”是病,得治。每部电影应该找准受众定位,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
腰部电影避开头部项目的上映时间,根据影片自身的特点寻找最为合适的档期,不要盲目扎堆大档期,更不能一见票房不好就撤档。当电影档期变来变去仿佛儿戏,在观众眼里自然就没什么信誉可言。而档期过于拥挤,不但让观众失去了方向,也给宣发造成了困扰。拿这次端午档期的影片来说,不少影片选择提前“路演”,很多影片在端午节前就开启了超前点映,宣发也趁势跟上。但宣发过于集中短视频平台,“剧集化”的宣发模式过于单一,导致这波“集体”宣传既没有引起观影欲,也因提前泄露剧情而消解了神秘感,可谓“宣发了一个寂寞”。由此可见,盲目扎堆定档所带来的更多是一损俱损,最终浪费了档期的绝佳票房加成。
档期选择和宣发逻辑值得重视,但片方不能忘记影片质量才是票房试金石,热门片不怕冷档期。今年冷档期中,《哥斯拉大战金刚2》《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周处除三害》,以及最近的《九龙城寨之围城》都证明优质影片具有票房长尾效应,即便档期内票房不理想、或者没有参与大档期,都能因为口碑上升,最终获得与影片质量成正比的票房成绩。与其在热门档期打得头破血流,片方当务之急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更多元的创作中,激发市场活力,才能真正留住电影观众。或许电影行业也得跟随剧集的脚步,开始一场属于自己的“降本增效”。结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偏好,对应影片类型和受众群体进行准确定位,努力满足潜在观众的期望,好好挖掘小档期潜力,才能摆脱“档期依赖症”,建立健康成熟的电影市场。毕竟,培养中国观众在非档期的观影习惯,才能让电影市场有更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
编辑:龙春晖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