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 正文
“空中转运器官”引质疑背后,老年患者的生命权应得到尊重
2024-07-24 14:22:06 来源:上游新闻

近日,深圳市人民医院航空转运供体并成功开展两例肺移植手术,相关消息引发关注,有网友质疑患者身份信息和移植器官来源。深圳当地7月22日晚间回应称,接受肺移植的两名患者均系退休工人,移植器官来自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自动匹配。

据深圳当地媒体报道,深圳市人民医院一位73岁老人需要肺器官移植,深圳首次通过直升机运送肺脏,从广州到深圳,整个过程仅耗时33分钟。明明是一场值得称颂的生命接力赛,为何引发公众质疑?还在于这则新闻太过“吸睛”。肺移植并非常见手术,而且由于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原因,器官移植也少见于老年群体,再加上直升机33分钟送肺源,更给了公众遐想的空间。

面对质疑,当地回应称,两名移植患者均为普通退休工人,所移植器官均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按照国家器官分配科学政策分配。因转运和手术的窗口时间要求高,所以空中转运乃必要。接受移植者的身份曝光,平息了关于“特权身份”的质疑声;详细的解释与通报,也消除了关于器官来源等 “不合理”的想象空间;但仍有部分网友认为,器官移植给两名老年患者(73岁和64岁)是否“资源浪费”。

有一说一,新闻发布出来,就得接受公众的审视。哪怕是正面报道,也不可能全都是掌声。网友关于患者身份与器官来源的质疑并非就是挑理儿。但如今,官方已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回应,当相关信息公布后,在没有“猫腻”的情况下,也应当尊重老年患者的生命权,让他们的生活恢复平静并接受应有的治疗。

诚然,肺移植手术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对身体机能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只要各方面条件符合,患者和家属都能接受,就不能因为受移植患者是老年人就“一票否决”其接受治疗的权利。根据媒体报道,其中一名患者当了20多年锅炉电工,工作环境粉尘大,有氯化氢中毒史,患有间质性肺病并卧床多年,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因公致病后在老年阶段接受治疗,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合情合理,舆论更不必为此争论不休。

一起宣传“紧急救人”的正面报道,受到舆论汹涌的质疑,这是始料未及的,也给舆论宣传提了个醒。近年来,医疗卫生类舆情时有发生,“器官移植”也是敏感话题,加之医学本身具有很高的专业性,相关信息的发布存在一定的专业壁垒,易造成信息误读或给公众留下想象空间,这就要求医院或相关单位在做宣传报道时,在保护患者的基础上,也应多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用详实准确的报道,消解公众合理的质疑。

同时,还应认识到“舆情也是一种民情”。积极应对舆情,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系,听到舆情背后的群众呼声,把每一次舆情都当作是很好的普及相关知识、相关医疗程序、相关救助通道的机会,也是一堂必修课。总之,宣传报道从来不是单向的,只有尊重常识与常情,保持专业与理性,重视民声与民意,才能真正讲好医者仁心的故事。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编辑:康磊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