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 正文
“保分班”不保分,谁来挤干考研培训水分?
2024-10-09 16:01:02 来源:上游新闻

一些考研培训机构宣称的“保分”“保过”服务,被戳穿只是假把戏。

据新京报报道,不少学生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报名了电商平台上辅导机构所谓的“保分班”“保过班”,且保证初试不过可退费。不过,辅导机构承诺的课程和服务,最终都没能兑现。由于一些考研辅导网店事先通过平台外交易等方式,考生也遭遇了退费难,一时间陷入维权困境。

所谓“保分”“保过”,不是新鲜事物。过去一些年,在考研、考公考编等培训领域,一些机构就会打出类似宣传噱头,以此吸引招生并收取高额费用。类似招生噱头背后,玩概率游戏、搞“心理按摩”的居多,“真刀真枪”能够给学生保过、保分的并不多。如此次媒体调查的,一边是公然宣称“保分”“保过”,一边却又不能签订合同,不能兑现课程和服务,甚至玩起了消失。这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虚假宣传,是所谓“保分”“保过”的老套路了。

对于“保分”“保过”,相关法律法规早有约束。我国《广告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考研辅导活动。由此观之,不论是所谓“内部资源”“内部消息”,还是“私密人脉”“确保上岸”,不仅是骗人的假把戏,更涉嫌商业欺诈。

更恶劣的是,一些考研培训机构,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给学生好好培训和服务,而是早早地就设计好了“闪转腾挪”之法。他们的套路并不复杂:先是在电商平台“撒网”开班,而后通过虚假浮夸的宣传招生,再引导考生关闭平台内交易,通过微信、QQ等方式沟通,让考生通过支付宝等方式交付学费。如此一整套流程下来,既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监管的视野,也抬升了学生后期取证维权的难度。

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忘了监管和法律的威严。考研培训行业曝出的乱象,呼唤更及时、更精准、更全面的监管治理。一方面,涉事电商平台应当承担起主体责任,在培训网店入住、资料审核、日常运营、交易途径等方面多些识别手段,及时清退不法网店;另一方面,市场监管、公安、教育等部门,也不妨依据相关线索顺藤摸瓜,深挖经验以提升执法监管的精度和力度,对类似“狡兔三窟”的骗人培训套路联手治理。此外,高校、教育机构、公安等部门,也要继续加大对所谓“保过”“保分”等虚假宣传的风险提醒,让考生对类似陷阱和套路多些警惕。

动辄上万元数万元的费用打了水漂,谁不会感到心疼?每一位考生,都不是考研培训机构眼中的“冤大头”。乱象频出的考研培训行业,对执法监管的精度和力度,提出了新课题、新考验。肃清乱象、举一反三,精准治理,有利于维护每一位考生的切身权益,更有利于考研培训行业的良好持续发展。当然,考生也要明白,考研是公平的选拔,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可走。与其花高价钱去偏信所谓“保分”“保过”,不如踏踏实实复习备考,认真勾勒好自己的人生梦想。

特约评论员 林风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编辑:龙春晖    责编:王蓉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