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皖新闻报道,近日,有多位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信息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位拿学校资助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朋友圈晒出到国内外多地旅游的照片,引发关注。疑似该学生朋友圈截图显示,发布的朋友圈定位包括昆明、丽江、西藏、三亚、苏州、重庆、四川、厦门、泉州、新疆、上海、青岛、烟台、大连、韩国、日本等地。
世界那么大,受资助的困难学生能去看看吗?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生出门旅游见见世面,并不是坏事。但拿着学校资助金的家庭困难学生四处旅游玩乐是否合适,还应另当别论。尤其是从曝光的截图来看,该生一年到头去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去到国外城市旅游,相信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也就难怪网友质疑其“不差钱”,“不该再接受学校资助”。
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资助政策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补助形式,旨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助学金如何发放,高校都有相应的标准。一般来说,资助对象都应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的学生。这也就决定了助学金的性质,是“助学”,而非“助玩”。就新闻中的这名同学来说,花自己的钱出去玩,当然没问题,但领着助学金这样玩,似乎就有些说不过去。既然已通过自身努力摆脱了生活的困难,那不妨把机会留给更多需要的同学。
近年来,一些领取助学金的高校学生出现过度消费的行为,多次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比如,此前就有领取助学金的学生使用高档手机电脑、看演唱会等引发质疑。关于受资助学生的消费问题,或许不能简单一概而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升,到底如何才算过度消费,每个人心中的标准和感受或许都不一样。如何判断,也就见仁见智。
说到底,公众之所以对受资助学生的消费问题如此敏感,也是希望助学金发放能确保公平公正,能真正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因此,只有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助学金评审发放机制,才能让公众少一些质疑,对受资助的学生也少一分审视。这就提醒高校,要重新审视助学金发放的标准和制度,加强科学动态管理,避免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此外,还应引导受资助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避免过度消费行为的发生。
好钢当然要用在刀刃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将困难学生困在“清水白菜”的刻板印象里,只要把握好度,适当消费改善生活,公众也不必过分苛责与较真。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编辑:康磊 责编:王蓉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