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镜头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我和我的重庆之我的名字,看似潦草,实则暗藏玄机
2024-07-23 07:30:00 来源:上游新闻

你以为潦草取名的四五六七八公里,实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往事,映射出重庆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城市精神。

1935年,重庆到贵州的公路被下令修建,就是后来的川黔公路,以保障抗战后方的物资运输。

现在,我们目之所及的,就是海棠溪码头。当年,这条路人烟稀少,没有准确地名,又处于保密安全的考虑,这里作为起点,就被正式命名为“零公里”。

这条公路有多重要呢?它是运往中国内地抗日前线的,唯一一条国际援华物资通道。重庆海棠溪码头,是这条公路的起点,终点在贵阳。

1935年2月开工,征调民工10万,石工3万,日以继夜赶修,这条路4个月就已通车。

这个工作强度放在现在看,堪称卷中卷,可以说,每一公里的前进都饱含修路工人的血汗,甚至生命。

于是,罗家坝粮站就是二公里,以此类推就有了三公里(罗家坝)、四公里(重庆教育学院)、五公里(重庆工商大学)、六公里(二塘)、十公里(岔路口)等地名。

一开始是两公里一个站,所以2.4.6这些公里先有, 5、7、9公里包括三公里半也是时间推移,随着居民迁入,企业增加,为了标记地名陆续增添的。

如今,我们再次回望这段曾被血泪和硝烟笼罩的历史。当年的路前进一公里,抗战胜利的希望就多一分,人民的苦难就少一分。路人的每一寸血肉,路的每一段里程,都有字无声地书写着两个字:必胜。

而今,对四公里、八公里等地名的沿用,也体现着重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战争,曾给重庆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但也给我们重庆人留下了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城市精神。

编辑:熊雯莉    责编:刘定伟     审核:阮鹏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